一粒马铃薯“长”成一条产业链

梁希森(左三)和马铃薯产业体系专家在希森内蒙古新品种选育试验田查看马铃薯长势

研究员在育种棚进行人工授粉杂交育种作业

参加研讨会的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试验站站长以及高校院所教授在马铃薯原原种储存库观摩

科研人员在观察组培苗的发育情况

工人在组培中心进行茎切段扩繁作业

工人在农机具库房维护马铃薯收获设备

工人在马铃薯生浆馒头加工车间调试设备

工人在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试验田进行浇水施肥作业

□贾鹏李化明

盛夏时节,塞上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七台古驿”商都县迎来了一年中最宜人最美丽的季节。除了天高气爽和青青草原,成片的白瓣黄蕊马铃薯花闪烁于绿野之中,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6月29日,由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基于希森模式的内蒙古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探究研讨会”在商都县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举办。34位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试验站站长以及高校院所教授、马铃薯企业高管,就育种、繁种和推广应用以及主食化深加工等全产业链发展建言献策,更为这里带来了浓郁的“薯”香。

20年前,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董事长梁希森投入巨资买断“北京中联”核心技术和专业团队,先后在山东乐陵、北京延庆、内蒙古商都建成3个现代化马铃薯育种基地,专注于马铃薯新品种研发及示范推广。

“同玉米的南繁北种不同,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海拔高、纬度高,风速大、温差大,非常适宜马铃薯种薯的大田扩繁。”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总经理梁召坤介绍。

自2006年以来,希森集团通过18年坚守,在商都县成立了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建成了年可以繁育出1.5亿株脱毒苗和4亿粒原原种的马铃薯组培中心,年生产能力1.25万吨的马铃薯全粉厂,以及3条主食化加工研发孵化中试生产示范线和商都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成为“中国马铃薯产业示范基地”。

这里拥有脱毒马铃薯种薯三级育繁体系,年繁育脱毒试管组培苗2.5万亿株,原原种产能8亿粒,各级种薯20万吨,收集保存马铃薯种质资源2800余份,成功培育出30多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改变了中国马铃薯种子落后的局面。希森6号、希森77号等耐盐碱新品种在24个省、自治区推广应用,累计种植推广面积3150万亩,尤其在我国一些旱作区及盐碱地增产效果明显,惠及150万薯农。

数字背后,意义深远。这不仅意味着集脱毒繁育、基地化种植规模化加工、现代化储藏、社会化销售为一体的马铃薯全产业链格局的形成,也打开了马铃薯深加工作为“主粮化”的突破口。

发展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让马铃薯成为稳定的富民产业,一要增产,二要增收,这离不开良种的培育和推广。在内蒙古等马铃薯主产区加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更亟须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落地夯实基础,提高精深加工转化率,让马铃薯主食产品走向人们的餐桌和生活。

“如果说种薯是马铃薯产业的‘芯片’,那土豆花、土豆馒头等深加工产品就是马铃薯产业的‘引擎’。”梁召坤说。

对此,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的探索也一直在路上。

在希森食品有限公司的操作间摆放着十多种诱人的马铃薯主食产品。早在马铃薯主粮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2015年,这里的流水线上便生产出了第一个土豆馒头。如今,每天会有几万个土豆馒头等待装车发往全国各地,原料选用的是自主培育的“希森1号”和“希森6号”,干物质含量更高且更适合机械化大批量生产。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推动马铃薯主粮化的征途中,70岁的梁希森仍然是那个马不停蹄的“赶路人”。未来,希森模式的内蒙古全产业链条将更长更完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