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铸魂 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乐陵市盘活乡村文化资源,全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跑秧歌表演

创作农民画

小品庆丰收

乡村舞蹈队

德州市乡村文化建设样板村——铁营镇兴隆新村

记者石少军通讯员许聪聪刘蔷薇

日前,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了2023年德州市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村评选结果,乐陵市朱集镇入选德州市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杨安镇百味佳新村、铁营镇兴隆新村入选德州市乡村文化建设样板村。

近年来,乐陵市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充分盘活乡村特有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以文化为底色,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夯实阵地 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10月12日,记者在西段乡村记忆馆看到,展馆内展示着大红轿子、老式婚礼服、犁耙、大缸、纺车等各种传统物件,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观,当地中小学校也分批来此开展研学活动。

西段乡村记忆馆坐落于乐陵市西段乡西赵村,西邻248省道,东接大庆路,是全市独有的乡村记忆馆,反映了乐陵当地尤其是西段乡的特色文明乡风、道德先进人物和近60年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乡村记忆馆是文化的一种传承,既可以让年轻一代了解上辈人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历史,又可以成为村民记住乡愁、留住乡情的有力载体。”乐陵市委宣传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于东钧说。

今年以来,乐陵市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高标准创建样板镇2个、样板村3个,以点带面,推动全市乡村文化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每个乡镇(街道)都建成文化体验活动场所,为基层群众提供触手可及的一站式综合文化服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惠民活动,除常态化开展“送戏下乡”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外,引进儿童剧《冰雪奇缘之冰雪女王》等来乐演出,推动乐陵战鼓秧歌等非遗项目登上央视舞台。实施“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工程,开展文化大拜年、乐陵战鼓巡演、文庙古文化街庙会、黄河大集文化惠民专场演出、广场舞大赛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300余场。加大非遗传承与保护力度,目前乐陵市共有非遗项目203个,其中省级2个、德州市级28个,建成市级非遗工坊11处,依托非遗工坊面向农村待就业人群开展职业特色培训,燕陵蜜酒、乐陵古琴、德胜斋扒鸡等德州市级非遗传承人已开展传习活动14场,共培训66课时,参训人员超1000人。每年举办多期农民画创作培训班,目前大部分乡镇(街道)建立起农民画创作基地,村民每年创作农民画3000余幅,实现收益约30万元。

于东钧介绍,乐陵市按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考核指标,持续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作走深走实。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活动,激发群众文化热情,促进乡村文化传承。计划开展戏曲进乡村演出1058场,截至目前,已演出553场,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覆盖率达400%。1至9月,该项指标考核成绩位列德州市第一。

“乐陵市是冀鲁边抗日根据地核心区、中国金丝小枣之乡,多年来高度重视文化传承与保护,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资源。”乐陵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大为说,为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今年初,乐陵市出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意见,推动乡村文化资源实起来、动起来、活起来。目前,全市已建成历史文化展馆(展室)500处、标准文化礼堂16处,配备乡村文化专员1143名,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村100多个,年实现产值1亿多元。此外,各社区(村)发挥传统优势,积极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培育手工艺品编织村、绘画专业村等特色工艺产业村,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整合资源 非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

10月20日晚,孔镇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人头攒动,哈哈腔爱好者们聚在一起,拉弦儿、敲板儿、唱曲儿,引来不少村民前来观看。

哈哈腔是乐陵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演变而形成。20世纪50年代,乐陵哈哈腔剧团成员、哈哈腔传承人赵朋章、赵登云、赵月坤等人,以孝老爱亲、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的历史故事为主,结合朴实独有的哈哈腔唱腔和表演手法,多次参加省级会演,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了这门艺术。

杨大为表示,乐陵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工作室,将非遗传承、民俗文化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把枣乡农民画、哈哈腔、烙画、剪纸、梢头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103个文化资源进行就地提升、融合打造,实现了文化传承和文明实践的“双量提升”。已建成36处非遗(民俗)特色工作室,全市155处文明实践阵地实现非遗(民俗)元素遍布枣乡,如毛细血管般连接起强壮有力的文化根脉。

近年来,乐陵市盘活文化资源、激活非遗文化,将46名非遗传承人转化为志愿服务者,以宣讲员、特邀嘉宾、指导员的身份,加入到文明实践日常活动中来,志愿服务传承人下沉一线,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技术指导,推动非遗技艺大众化、群众娱乐专业化。

东路梆子、河北梆子剧团、百年秧歌……乐陵组建志愿服务队送戏下乡,非遗不再挂在墙上、镶在框里,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走到百姓身边。今年以来,“文明实践送戏下乡”已达3000余场,非遗传承在服务群众中见人见物见生活,不断焕发时代活力。

非遗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头戏”,为擦亮其“金字招牌”,乐陵市频出妙招——成立文明美德“文创精英团”;以建立群众身边的“美育课堂”为抓手,通过开展月月有主题的体验式非遗、沉浸式文明实践,让非遗文化、文明美德融入生活日常;开展“美在乐陵·德润万家”系列线上公益直播,让文明“上云”,实现立体传播。

杨大为说,“文创精英团”是文明实践平台的重要承载点,以移风易俗、孝老敬亲、团结互助、爱国奉献等为主题,让非遗民俗与文明实践擦出火花。从朱集镇抗击疫情农民画众志成城的别样传情,到冰墩墩刻章传递冬奥体育精神,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创作了剪纸、烙画、篆刻等10大类非遗(民俗)、近2000件作品,文明美德的传播载体和吸引力大大提升。

在民众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今天,我市“非遗+文明实践”的融合发展未来可期,一项项特色非遗的创新发展,将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力。

文明浸润 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啥叫美德?要我说,邻里之间见面相互问个好、道个早,闲了聊个天、拉拉呱,有事相互搭把手,邻里关系处得好,这就是美德!”10月24日下午,铁营镇兴隆新村李燕燕美德“好邻居”家庭站里热闹非凡。干净的院子里,一张方桌、一壶清茶、几个方凳一摆,七八个邻居围坐一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拉身边事、说文明理。

去年以来,乐陵市转换思路,在乡村推进文明实践工作中求新求活,依托1160处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站,创新打造美德“好邻居”特色服务项目品牌,通过把最美家庭、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等威望高、热心肠的好邻居选出来,落实说事拉理、调解矛盾、文化娱乐、便民服务、共度佳节等邻里清单,充分释放好邻居在理念传播上的引领力,倡树“好人好事好邻居,便民利民便街坊”的友亲睦邻、守望相助的美德健康生活方式。

截至目前,乐陵市涌现出在湖南湘江救人的“馒头大叔”史智勤、45年义务为烈士扫墓的退休教师万金河等中国好人5人、山东好人45人、德州好人之星126人。“乐陵好人”成为乐陵新名片。

杨大为介绍,乐陵在各社区(村)选出有道德、有能力、有威望、讲奉献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社会中矛盾化解、促进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目前,全市为先贤英烈立碑8块,设立名人馆12处,塑像5座,选树“新乡贤”1200多名。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3名专职人员,支持和鼓励文化志愿者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文化服务队伍。在文化志愿者、大学生村官、乡村教师、能工巧匠、离退休人员当中选择熟悉地方文化、热爱家乡建设、有专业特长的人士,聘为社区(村)文化辅导员,各社区(村)基本做到天天有活动。目前,全市共配备乡镇文化专员46名,聘请社区(村)文化辅导员1097名。

我市立足本地丰富的枣文化、冀鲁边红色文化沉淀,创新提炼出“家文化”核心为统领的美德健康生活理念,围绕“以乡村为家强振兴、以社区为家睦邻里、以学校为家育英才、以机关为家担使命、以企业为家促发展、以网络为家聚和谐”六个领域,围绕修身自律、孝老爱亲,构建“和美小家”,围绕利他成人、节俭绿色、共建共享,构建“和谐大家”,以弘扬个人美德、社会公德为抓手,全域开展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倡树工作。

于东钧表示,今年以来,乐陵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德州市文明办的工作部署,突出重点,创新思路,以实施“铸魂立德”工程为抓手,把精神文明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美德乐陵作为重点工作推进,立足实际抓创新、突出融合强服务,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势头强劲,亮点频出、成效显著,乡村文化振兴有了源头活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