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良策出实招 畅叙产业发展

——200余专家学者齐聚2023山东(乐陵)枣产业技术交流会

专家学者品鉴孔镇镇王木腿的有机桃

记者于春芝通讯员苏安矗张卫卫

9月16日下午2点,2023山东(乐陵)枣产业技术交流会在我市枣林书院举行,全国各地枣产业知名专家和学者200余人参加,就小枣新品种培育推广、科技创新与新产品研发进行学术交流,旨在搭建政、企、研、金、农、学合作平台,探索产城融合发展之路。

“乐陵金丝小枣有3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曾被列入国家原产地域保护绿色食品认证,是传统名枣。”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赵爱玲在交流会上分享题为《枣资源利用与品种改良》的报告,她表示,我国枣树分布广泛,但在红枣生产过程中,存在裂果、滞销等问题,品种改良是解决金丝小枣产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改什么、怎么改是改良能否带来产业效益的关键。她建议,在良种选择中,首先,应考虑从金丝小枣中选出大果抗裂优质良种,如金丝、鲁枣、曙光、沧金、研金、乐金系列;其次,选鲜食的早熟或大果抗裂优质易管理的良种,最好搭建设施;最后,可考虑选药用酸枣良种。

现场,赵爱玲分享了高接换优技术——两步法高接换优。“与传统方法嫁接相比,这种技术具有嫁接口愈合好、后期不易风折、树体易恢复且成形快、可快速恢复产量的优势。”她说。

谈及枣资源,赵爱玲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620份种质资源、121个数据项的数据库,而在枣树栽培上,主要有金丝小枣、木枣、婆枣、圆铃枣、冬枣等十大主栽品种,在利用上以干枣为主。其中新疆的干枣产量约占全国的50%,产量、品质都对传统红枣产区产生一定的冲击。

对此,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超在题为《枣产业经济分析与品牌建设》的报告中,作进一步说明——新疆作为干枣的传统产区,栽培红枣面积和产量远超其他产区,这得益于新疆的自然条件。然而,近些年,山东注重科技创新及栽培技术的推广,枣的亩均产量高于其他产区的平均亩产量,枣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我国各地枣的历史悠久,品牌美名远扬,各区域多年积累下丰富的区域公用品牌资源,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陈超说,如何利用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区域枣品牌建设培育,实现全产业升级?品牌的建设培育、优化品种结构、强化标准体系、质量安全追溯等是基础与保障。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优化品种结构,进行品种选育;二是建立标准化果园,强化标准体系;三是建全、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枣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四是树立品牌意识,鼓励广大果农和组织开拓品牌思路,切身体会“观念决定发展、思路决定出路”的内涵。

陈超表示,只有在管理及种植上采用先进科技,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增加果品的附加值,真正做到扩规模、上档次,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健康发展。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对品牌建设与发展的规划指导和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

国家体系枣滨州试验站站长、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张琼分享山东省枣产业发展现状及科研进展情况。她认为,山东枣的进出口贸易以出口为主,产品以干枣和蜜枣为主,2022年出口量200余万吨,出口额3300余万元。近5年来,出口量和出口额明显增加,总体呈贸易顺差态势,而山东枣产品出口地区以亚洲为主,并逐步扩大在欧美地区的销售。

张琼说,也应看到,山东枣产业受三大矛盾影响而发展受限:一是果品多样化、高端优质化需求与商品较单一、优质果率低之间的矛盾,导致市场缩减,效益降低;二是栽培管理落后、劳动密集与劳动力紧缺、生产成本日益增加之间的矛盾,导致成本持续增加,效益相应降低;三是产品精深高端化与加工技术薄弱之间的矛盾,导致产品增值弱、效益低。

她给出的对策建议是引育新品种,建圃引种、注重选育、高抗优质、适当多样、延长供应期、良种良法配套;提升原主栽品种品质,控制产量、增施有机肥、减少不必要的化学防控、提高优质果率、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应该研发新产品,主要是针对适宜年轻人的产品、大众消费产品、健康养生类产品等,加强品牌建设,丰富品牌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建立产品质量体系。在市场网络多元化的今天,应该加大对出口基地和企业的扶持,开发适宜出口的产品,开拓跨境电商市场,让枣成为全球性果品。

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姜全在总结发言时表示,作为经济林木,红枣产业与桃产业有共同点,实现发展,一方面要在生产方式上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另一方面要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做健康食品。

在技术交流环节,来自乐陵市德润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的质检研发负责人刘建秋表示,公司因生产量大,每日产生大量的红枣残渣,如何消化利用好,一直是困扰公司的难题。听完专家的建议,她对下一步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

当天的现场互动氛围热烈,企业代表们就各自面临的技术等难题积极提问,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耐心解答,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