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坞镇构建“135”工作模式,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共建共治共享 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整合资源成立绿色智慧农业产学研创党建共同体

“文化铸魂赋能”行动——剪纸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分红

干群同心参与人居环境整治

文/图记者胥爱珍通讯员王明翟蕊蕊

成立乐陵市首个乡贤联谊组织和村级纪检监察工作站;率先在乐陵市探索实施网格员“多员合一”,打造红色先锋网格员队伍;2022年以来,网格案件上报率、办结率均为乐陵市第一……

去年以来,丁坞镇立足自身实际,狠抓乡村治理,向问题“宣战”,向短板“开刀”,以乡村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为目标,探索构建了“135”乡村治理工作模式,实现了基层治理“1+1>2”的叠加效应,推动乡村从“难治”向“善治”转变。

“1即一核心,打造一个过硬党支部;3即三融合,实现制度融合、组织融合、服务融合;5即五行动,深入实施乡村治理五大行动。”丁坞镇党委书记孙长新说,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让乡村更有活力,可以有效提高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建+”激活基层治理“源头活水”

盛威食品机械有限公司所在的地块,原是定杆李村的一块集体建筑用地,因历史遗留问题,被人侵占多年,村里多次沟通都没能要回。村里集中清理“三资”时,以党支部书记赵光山为引领的村“两委”,敢于动真碰硬,成功将地块收回,随后通过“招拍挂”方式发包给盛威食品机械有限公司,为村集体增收40万元。

“咱村‘两委’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好事儿,大家都很支持、配合。”赵光山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有党员干部能力过硬、党支部能力过硬,基层组织才能在乡村治理中自我造血,不断提升工作水平。”丁坞镇党委副书记史磊说,在丁坞镇,“抓党建就是抓全局”的理念已经深入广大党员干部的内心,镇、村两级不断创新“党建+”模式,凝聚起各方智慧和力量。

丁坞镇坚持在一线培养党员、锤炼干部,结合人居环境整治、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重点任务,把党的支部建在阵地前沿,鼓励广大党员干部亮身份、作承诺、当先锋、树形象。打造“红色磁场·党建联盟”服务品牌,深化“1+4+N”党群服务体系,设立“小蜜蜂驿站”“心理咨询室”“党代表接待室”等场所,优化服务功能。建立“村企社联建”发展机制,成立“幸福牧场”“益地兴农”“绿色智慧产学研创”等党建共同体,探索形成“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党支部+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带动乡村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充分集聚。坚持精神鼓舞、物质奖励和政治激励并行的管理机制,对各行政村、自然村进行量化排名,考核成绩与年终“星级村”评比和绩效补贴直接挂钩,树立“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鲜明导向。建立“挂图作战”项目化重点工作推进机制,定期汇报工作进度,倒逼中层及以上干部在分管领域强担当、办实事、创亮点。

目前,已在全镇打造了一批发展过硬、服务过硬、作风过硬的党支部,这些过硬党支部在各项重点工作中争先锋作表率,推动发展向实、服务向优、管理向细、人才向合、民风向好。目前,已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特色种养示范点、村企共建示范点等6处;“古镇杨盘综合提升”等30个项目纳入挂图作战台账。

三大融合让系统治理更有力

连日来,丁坞镇各村正上演一场“火热”的大讨论。党员、群众代表们搬着马扎走上街头、广场,走进农户家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引导群众参与到自己村《村规民约》的制定中来。让群众自己决定《村规民约》写什么、村里大事小情怎么办,是丁坞镇让村民由“旁观者”变为“当事人”和“主导者”,积极参与村庄自治的有力举措。

“我们推行‘阳光村务’树新风,推动制度融合;搭建‘五级架构’优管理,推动组织融合;建设‘智慧平台’提效能,推动服务融合,充分激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主体意识。”孙长新说。

通过召开村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民意,量身打造“一村一规”“三务三资”公开制度,探索红白理事会、道德评审委员会和综治调解委员会“三位一体”组织体制,完善检查监督机制,为打造“阳光村务”提供制度保障,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目前,正以中兴村作为试点,深化村级纪检监督改革,运用“片区协作、交叉互查、提级监督”等方式,对“三务三资”公开情况进行重点监督检查,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0余起。

以“资源整合、多员合一、一网通办、全面覆盖”为原则,利用五级架构组织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权力下放,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目前,已将原政法网格员、民政协理员、警务助理、安全协管员等村级岗位进行整合,在全镇公开推选79名红色先锋网格员,实现了网格员从“兼职”到“专职”、从“多员”到“专员”的根本转变。

丁坞镇与天津津云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打造智慧网格化治理大数据平台,融合党建、政法、住建、12345市民热线处置、综合执法等33项职能,建立“收集—上报—督办—销号—评价”全链条闭环处理机制。在村级层面,依托农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站,按照“小事就地解决、大事全网联动”原则,打造“十分钟便民服务圈”。目前,群众反映诉求办结时限缩短65%,市民热线满意率同期提高14.9%。

五大行动促综合治理效能提升

“治理不是空洞的说教和空喊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的成效。”史磊介绍,丁坞镇聚焦发展瓶颈和问题,主动迎难而上,深入实施“乡贤回归添彩”“文化铸魂赋能”“志愿服务暖心”“理情绪解怨气”“综合治理提升”五大行动,将人才优势、组织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效能,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难点堵点”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乡贤回归添彩。作为乐陵市首个成立乡贤联谊组织的乡镇,丁坞镇发挥乡贤联谊会作用,引导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学术上有造诣、社会上有影响、情感上有乡愁的乡贤人士,参与家乡建设。目前,修缮村级道路3公里,捐赠疫情防控物资超20万元,推动3个投资过千万元项目落地建设,共有10名乡贤能人回村任职。

文化铸魂赋能。以打造乡村振兴文化示范镇为契机,深挖全镇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老年大学、烽火岁月革命纪念展厅、乡村记忆馆、乡贤馆、黄家村革命烈士纪念广场等载体建设。目前,已投入30万元开展老年大学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提升改造工程,先后获评省级文明乡镇、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十百千”示范、全省首批基层老年教育示范校等荣誉。

志愿服务暖心。通过“群众点单、文明派单、政府买单、群众评单”的方式,多方整合资源,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已整合11名文明实践专管员、81支志愿者服务队、2830名志愿者,开展公益宣讲、爱老敬老、科普教育、红色代办等特色服务200余项。

理情绪解怨气。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多、信访案件突出等情况,坚持底线思维,组建工作专班,镇村两级干部主动上门“顺怨气”,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及时解决历史积案和潜在问题,着力去存量、控增量、防变量,从根本上保证“矛盾不上交、信访不上行”。目前,成功化解4起难度较大的信访积案。

综合治理提升。以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为抓手,整合原乡镇执法队伍和现“7+4”执法部门下沉力量,建立由镇长任队长、18名持证执法者为成员的综合行政执法大队、“2个片区+1个机动组”的3个执法中队,聚焦安全生产、生态环保、道路交通等领域,打造“执法范围全域化、职能整合集约化、协调配合一体化”的综合行政执法格局。目前已开展行政检查120余次,整改事项90余项,问题移交协同办理20余件,实现了问题发现率、监管率“双提升”,有效破解了“单兵作战”、有责无权等基层执法“老大难”问题。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