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市丁坞镇:好家风带出好民风

杨八村民俗馆工作人员在整理展品。 记者 赵治红 摄

“俺觉得一个村的民风咋样,与村里党员干部的家风关系很大。常言说得好,‘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员和干部’。只有村里党员干部的家风好了,村民们才会跟着你学,村‘两委’班子才会有向心力和战斗力,村里才会和谐。”11月13日,记者来到丁坞镇杨八村,老党员杨宝胜如是说。

原来的杨八村是出了名的上访村。但近几年,村里夫妻不和、打架斗殴、邻里矛盾已不多见,每年评出的“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的人数都在增加,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新农村建设,样样都走到全镇前列。

这些改变源于村“两委”班子提出的好家风带动好民风的工作思路。村“两委”班子充分利用好每月15日的“党员活动日”。每次开会前半小时都要讨论上一次的议题和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把全村党员紧紧团结在一起。从原来的党员对村里的事不闻不问到现在大家积极建言献策,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村风民风也随之悄然变化。

今年5月15日杨八村党员活动日上,大家一致通过了在村里建民俗馆的决定。党员们热情高涨,成立了“老物件搜寻小组”,村里15名党员成为了“老物件”收集员,几个月来共搜集百余件老物件。杨宝胜打听到自己的亲戚那里有一盏五六十年历史的煤油灯,便跑去亲戚家做工作,终于把这盏煤油灯收集到民俗馆里。村民潘起朋送来了家中价值万元的清朝青红瓷茶杯……目前,民俗馆里共有展品110件,从百年历史的雕花木床、牡丹芙蓉装饰镜到鼻烟壶再到农耕器具,旧时乡村生活风貌如临眼前。

走在丁坞镇黄家村街头,一幅幅“二十四孝图”“厚养薄葬”等移风易俗墙体绘画映入眼帘,直观深刻,通俗易懂。“通过图画的方式,宣传移风易俗,大人孩子都能看得懂,老百姓思想也转化得快。以前村委会去做群众思想工作,现在他们反过来找村委会要求建祠堂。 ”黄家村党支部书记黄景利说。

现在村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村里人在办红白喜事时往往会大操大办,有的村民收入不高,也要“打肿脸充胖子”。村里就根据实际情况,又结合祖辈留下来的“节俭”祖训,对红白喜事“约法三章”:凡是村里党员干部家里办红白喜事一律从简,任何人不得搞礼尚往来,班子成员带头,无职党员得跟着学,只要发现有违规者,就在村广播上点名批评,不为借红白喜事变相敛财或行贿留下可乘之机。村“两委”班子成员即为红白理事会成员,村里谁家有红白事,村“两委”班子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按规定统一办理。去年2月,黄家村党员黄喜泉因病去世,其家属按照黄喜泉生前的遗愿,将骨灰直接放入了村内的祠堂,成为村里第一个把骨灰放入祠堂的人;以大锅饭代替酒席,不雇丧乐,一场简朴的葬礼仅花费了2000多元。和以往村里的红白事相比,省了近万元。

丁坞镇副镇长张海周说:“父母长辈的训诫教导往往是一个人在懂事后上的第一堂课,那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教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精神内涵更是一脉相承,我们应该大力弘扬,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党员作先锋,当表率了。而不管是好家风、好民风都属于一种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滋养着人们的心灵,是推动乡风文明和乡村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 ”

□本报记者 赵治红 本报通讯员 刘敏 刘蔷薇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