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楼镇红白喜事不讲面子,倡树标杆传递正能量——赓续好传统植入新风尚


  4月23日,记者来到化楼镇东郑村,只见整整齐齐的麦田里,没有一个坟头。而在该村的公共祠堂,一张张家谱整齐挂到墙上,堂门口放着供烧纸使用的专用器皿等,整体布局合理紧凑、古朴实用。东郑村党支部书记郑本营说:“祠堂修建好后,村里人都把先人的骨灰放到祠堂来了,用这种新兴的祭祀方式追忆逝者。 ”
  这是化楼镇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缩影。化楼镇通过抓好宣传、加强思想建设,从根本上转移旧的观念和陋俗,推动移风易俗深抓实做。
党员干部带头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移风易俗工作中关键是让党员干部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化楼镇党委书记温海东介绍,他们从党员干部抓起,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厉行节约,从自身做起,自觉抵制讲排场、比阔气,在周围的群众中起到带头示范、表率作用,并主动充当移风易俗宣传员。“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里这些个党员干部都带头不办酒、不收礼,我们也不好意思拖后腿不是,我家小辈结婚这下省心了。 ”村民张文宝掰着手指算起了经济账:原来办一场婚礼最少要20桌,现在最多5桌,至少节省七八千元呢。
村规民约规范
  “红白事他全管,又叫‘总裁’‘柜上’和‘总管’,红白事找他办,一次能省好几万……”这是化楼镇流传的快书中的几句话,称赞的是红白理事会。村民们说,红白事管得好,一个多亏了有红白理事会,另一个多亏了有规矩。
  “我们充分发挥村民智慧,让村民结合本村实际,研究、商议制定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章程。”陈家村党支部书记陈学成介绍。在化楼镇,每个村都有村规民约。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章程内容涉及村民家里家外的卫生、孝敬老人、操办酒席等各个方面。
  不仅如此,他们还做到了宣传工作“五到位”。无线广播讲到位,镇无线广播每天2次滚动播出宣传生态文明和移风易俗的音频;宣传明白纸发到位,通过入户走访、下村调研的形式,发放明白纸;短信问候送到位,向全镇各村手机用户宣传生态文明及移风易俗相关内容;问卷调查给到位,通过让学生带回“致家长的一封信”,提高生态文明及移风易俗内容知晓率;新媒体宣传到位,通过政府网站、公众号、流动人口微信群等新兴传播媒体进行宣传,即使是外出务工人员也了解移风易俗的相关工作情况。
典型示范引领
  在化楼镇,提起石生华一家,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不是因为石生华是党员、是石家村党支部书记,而是他一家24年如一日,无偿赡养着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
  为什么这名党员的事情传播得这么广?该村村民说:“村里、镇上没少给他荣誉,还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呢。 ”
  化楼镇每年举办评选“文明家庭”“化楼好人”“好婆婆、好媳妇”等活动,对于好人好事大力宣扬,在全镇上下形成健康和谐的良好风尚。通过典型人物的引领示范作用,落细落小落实,贯穿结合融入,带动全镇人民学习典型、争做典型。除此外,他们还定期举办道德讲堂,让身边人说身边事,一边刹歪风,一边正民风。
  2017年,化楼镇共新建祠堂8个,平坟600座,复耕土地50余亩;评选“好婆婆、好媳妇”156名;评选“文明家庭”96户;评选“化楼好人”112人,其中郭培柱、郑本营等8人入选“德州好人之星”。□本报记者 赵治红 本报通讯员 孙善龙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