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融合推动乡村善治

——化楼镇让群众“唱主角”,推进基层长效治理

环境优美的化楼镇五星社区

记者赵治红本报通讯员郝坤董恒

10月28日,记者来到化楼镇五星社区,高耸林立的崭新楼房、饭菜飘香的暖心食堂、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绿油油的一分地爱心小菜园,党旗鲜红的“跟党走”主题公园,田间辛勤劳作的淳朴农民,正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忙碌宣讲的红色志愿服务队,三五成群的老人在阳光下聊天,成群结队的孩子追逐嬉闹,处处荡漾着新农村的和谐之风。

化楼镇位于乐陵市西南一带,辖区有13个行政村4万余人。近年来,化楼镇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总体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各方参与、因地制宜、产业联动、统筹推进的基本思路,抓好“三治融合”,长效推进乡村治理,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充分发动群众和社会力量,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五星社区等一批“小社区、大服务、有特色”的服务农民区域中心。

自治

让村民自觉参与

通过定期召开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化楼镇各村鼓励村民自主提出需要村“两委”研究办理的事项,打破“由官而民”的单一提事模式。对村里敏感事项共同研究,尤其是涉及“沾钱”和“工程建设”等重大敏感事项,逐项研究方案细节。在决策村级事务时,实行重大事项票决制,把举手表决的权利留给群众。工作中,按照“党支部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以无记名投票决议”等步骤,将涉及资金使用管理、土地出让等村级重大事项,全部纳入票决制范围,让村民“拍板”决定。

“村里有了企业,我们在企业里打工,每年还可以拿到分红,可以在家附近就业,不用外出奔波,还能照顾家人。”五合村村民张新龙说。五合村是由5个相连的小村庄合并而成的村,群众的思想活跃、难统一。村集体原来有一处窑厂于2017年复垦,而复垦后的170亩集体土地,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复垦后的土地最初是由全体村民竞标耕种的承包地。由于承包后整平费用高,土地地力差,不到两年的时间,中标村民就放弃耕种,这块土地也成为全体村民哄抢的对象。2020年3月18日,化楼镇党委在充分调研和村民充分酝酿讨论的前提下,召开全体村民大会,通过投票决定五合窑厂复垦地块进行招商引资搞养殖。不到一年的时间,占地126亩、总投资5000万元的永起农牧科技公司拔地而起,每亩地每年为村民人均分红1000元,每年能增加20余万元的集体收入,同时创造就业岗位80个。

“让村民共同参与,全程管理,让村民去说服村民,让村民去做村民的工作,充分发挥群众能力智慧,激发村民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化楼镇文明办主任贾晓东介绍,各村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党员、群众参与的立体监督机制,建立了以村监委监督为主导、党员监督为辅助、村民监督为重点的多方位、立体化监督体系,保障了全体村民监督的主体地位。让群众参与村级事务全程监督,凡修桥筑路、设施配套等村内建设工程,全部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由村务监督委员会进行监督和运作,村民代表现场把关。

“原先,村里许多矛盾都是信息不透明引起的。”贾晓东说,把村务决策权交给群众,决议公开,结果公开,赢得了村民的信赖和支持。

法治

让新风自动树立

从昔日有名的“上访村”到如今远近闻名的和谐村,郭寺村的转变缘自化楼镇积极推动的“党建+法治,探索建立乡村治理新模式”。

一直以来,该村是困扰全镇乃至影响全市的“老大难”,集体访、越级访问题严重。化楼镇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治理法治化有力融合,联合镇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法律调解员等力量成立工作专班。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行“三力联调”运行机制,整合司法、行政、道德三方力量,以“法、情、理”畅通群众法律诉求,消除了村内不和谐稳定因素。坚持“合理诉求立即解决,不满答复重新调查,违法行为依法打击”的工作原则,重点做好调解矛盾、理顺情绪、化解怨气。目前该村各项工作步入正轨。近两年来,化楼镇保持“零进京到省上访”。

化楼镇不断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开展培训班,抓好村干部等重点人员学法,不断提高其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法治文化广场、法治宣传栏、法治文化长廊等法治文化阵地,把法治格言、法治故事、法治文化渗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潜移默化发挥法治宣传作用。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鼓励和引导村民创作法律文艺节目、法治故事、法律漫画等,利用基层法律微信群转发法律知识。

全面推进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全覆盖,为广大村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法律顾问每季度定期进入乡村,开展法律咨询、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等工作,建立起村民“家门口”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打通了村民用法的“最后一公里”。

建立入户走访、工作例会等系统全面的网格日常工作制度,为网格员充分发挥作用提供强力动能。制定下发网格任务清单,按照清单要求网格员每周一次深入农户村组走访网格内关键点位,开展安全隐患、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及时上报重要信息,随手化解小纠纷小矛盾。通过任务清单的指导,做到矛盾纠纷在网格中化解、治安防控在网格中加强、安全隐患在网格中排查、社情民意在网格中反映、法治宣传在网格中深化。

德治

让正气自然成长

秋高气爽,天气晴好,白家村和陈家村村民每天都会到同心公园里散步游玩。“之前这里是两村的交界处,经常因边界问题发生争执,现在镇上为我们建了同心公园,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里成了两村村民共同休闲、健身、下棋、聊天的‘和谐园’。”白家村党支部书记杨太船介绍。

白家村是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村,原来的白家村经济基础薄弱。近年来,化楼镇党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给予他们生活上关爱、环境上改善、发展上扶持,几年来各级多次投入帮扶资金,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老百姓的口袋富了,怎么让他们的脑袋富起来,我认为这是我们基层干部要做的事情。”贾晓东介绍,将“村民说事”与村规民约、道德规范、精神文明等德治建设相融合,增强了村民说事的道德底蕴,为自治和法治赢得了情感支持,使乡村治理事半功倍。

化楼镇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选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新乡贤、最美好媳妇等,在全镇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极大地聚集了社会正能量,筑牢德治根基。让“好人有好报”,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不仅得到精神奖励,也得到一定的物质生活方面的待遇保障,让普通村民看到做好人有实实在在的善意回报,引导村民遵守公序良俗,激励道德模范身边更多的人去做好人,成为新的道德模范,形成“人人争当好人、人人争做好事”的社会文明风尚。

充分利用村志、族谱、家谱等历史资料,挖掘整理厚重传统文化和向上向善家规家训。通过在家谱村史、牌匾楹联、经典家训中寻找以及长辈口述等方式,重点围绕忠孝、礼仪、尚书、勤俭、修身、齐家等多方面,挖掘、收集、整理具有本村特色且具有当代价值的家规家训,弘扬优良家风。在充分挖掘和整理本地优秀传统家规家训的同时,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引导村民学习传承优良家规家训,营造和谐民风。利用村规民约等乡村传统习俗文化资源,引导村民形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等习俗规范,进而维持了乡村的有序和谐。

“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老百姓的话语权更多了,邻里间的纠纷变少了,居住的环境更美了。我们将继续努力构建基层社会善治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化楼镇党委书记温海东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