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 备战防汛抗旱

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组织防汛演练。 张波摄
马颊河大桥闸改建工程现场。 记者于斌摄


  “乐陵市,值班人员请回答!”“乐陵收到,请指示。”“请汇报今日值班情况以及物资储备情况。”……
  7月22日凌晨2点整,乐陵市应急管理局直属中队队长崔风凯接到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督察电话,上报了当日值班情况,并将乐陵市值班制度、物资情况以及汛期应急预案进行了简要汇报。“从6月进入汛期以来,市应急管理局全员上阵,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你看,同志们都把家搬到办公室来了。”崔风凯说。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内,除桌椅、大屏幕、电话等办公用具外,还有折叠床、方便面等“作战物资”。据介绍,每年汛期是6月1日至9月30日,主汛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也有“七下八上”的说法。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上级防汛抗旱要求,认真分析形势,从工程提升、物资储备、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大力度、大功夫,完善各项机制,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工作。

部门联动 整合优势 防救结合

  “无人机发现落水人员,各救援小组准备救援……” 7月17日,在铁营镇一处水域,一场水上专项应急救援演练正在进行,现场模拟救援过程,并展示最新的救援设施和技术,进一步提高各部门防汛抢险救灾应急实战能力。
  当天下午4时,随着演练口号一声令下,演练开始。无人机编队在空中全方位侦查,查明被困群众具体位置。同时,水面救援队伍以人字型编队向受灾区域挺进,进行全方位无死角搜救。当搜救艇发生翻覆后,落水队员全力开展翻船自救;就近搜救艇立即前往救援,迅速将落水队员救上船,并将失去动力的搜救艇转移到安全区域。演练中,除了翻舟自救科目外,还进行了活饵救援、水上飞翼救援、无人机抛救生圈、潜水打捞救援等7个课目的演练。各参演单位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全面演示了预报、决策、调度、救援、人员转移等防御洪涝灾害工作各环节,经过各参演单位近1个小时的演练,灾情得到有效处置,应急演练圆满完成。
  此次演练由乐陵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水利局、消防救援大队、人武部、蓝天救援队、循环经济示范园联合协办,以我市普降大到暴雨, 2小时降雨量已达50毫米,且降雨还在持续,已造成村庄被淹,部分群众受困为背景,检验各部门在灾情发生后应急预案启动、协作配合、高效施救的能力。乐陵市蓝天救援队作为今年防汛救援的主力军之一,为此次演练提供了救援设施。
  据介绍,目前我市已全面进入防汛最关键时期,为提升洪涝灾害应急救援能力,此次共出动无人机4台,救生衣救生圈各200个,应急探照灯4台,应急指挥车辆以及救援车辆各一辆,声呐探测器1个,水上飞翼救援器2个,搜救艇6艘, 95名抢险队员参与演练。
  我市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部门的专业优势,根据职责分工,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形成了整体合力。其中,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综合指导协调各部门的水旱灾防治工作,组织应急救援,依法统一发布灾情信息;水利部门牵头指导水旱灾防治体系建设,编制防治规划并实施,组织编制所辖重要河道、水库的防御洪水方案等;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城市防汛排涝规划的制定和监督实施,加强城市防汛排涝、供水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管理,组织城区防汛排涝抢险等。“我市在防汛抗旱物资储备方面,也是注重打好提前量,提早进行排查梳理,目前各部门、乡镇、企业都已基本备足物资。”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齐文勇说。近日,我市组织了较大规模的防汛物资排查行动,对乡镇以及企业物资进行检查,并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对易涝地区进行排查,如铁营镇、寨头堡乡等,对于物资不齐的企业,有关部门也及时下达整改指令书,指导其达到标准。
  此外,我市还与本地部分企业签订抗旱防汛物资战略合作协议,包括机械类、食品类,在保障物资充足的情况下,带动本地经济发展。

抢时间提质效 打造高标准水利工程

  7月23日,在马颊河大桥闸改造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正在加紧作业,力求在强降雨天气到来前完成工程。“这是我市今年重点水利工程之一,从年初开始建造,目前主体已经完工。”工程负责人介绍说。
  马颊河大桥闸自1995年建成,在供水灌溉、防洪抗旱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近年来由于运行时间过长,主体结构碳化严重,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从2018年8月,省水利勘察设计院现场检测以来,我市就计划改造,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其防洪量和排涝量,发挥更大作用。”市水利局防汛抗旱科负责人罗一男说。大桥闸项目总投资2626万元,预计今年汛期结束前建成投用。
  乐陵水域呈“三横三纵”之势,打造高标准防洪工程、提升排涝效果是防灾减灾的关键。今年,市水利局紧紧围绕“根治水患、防治干旱”总目标,克服疫情和资金带来的困难和压力,争时间、抢速度、求质量,高标准完成6项重点水利工程上半年建设任务。截至6月24日,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程(清水绕城项目)、大桥闸改建项目、跃马河下游段治理完成主体工程;马颊河防洪治理工程水闸完成主体工程;马颊河清淤工程、大白张桥工程全部完工。
  罗一男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市重点水利工程总投资1.71亿元,市水利局把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作为政治任务和头号工程来抓,局长邢恩元常驻工程一线,安排部署具体工作任务,有力保障了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和安全。
  该局紧盯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时间节点目标不放松,不断优化细化工程建设推进方案,建立进度台账和问题清单,逐一明确责任科室、责任人,层层压实各方责任。实行“定期调度通报、问题会商研判、信息快速传递” 3项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周调度、月通报制度,对进度滞后的,及时通报告知、督促整改,有力保障工程进度。推行“专班工作法”和“一线工作法”,抽调各科室20余名专业技术力量,全员盯靠施工一线,盯进度、保质量、查安全。各条战线累计投入施工人员600余名、各类施工机械500余台套,昼夜奋战,持续攻坚,强力推进工程建设进度。
  牢固树立水利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理念,全面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监管制度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四大体系,利用定期检查、突击抽查等手段,及时分析、整改检查中发现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建立了重点水利工程微信工作群,滚动发送工作动态、施工进展等情况,随时掌握工程建设情况,及时公开质量与安全信息,确保了工程质量安全“零事故”。
  除工程建设高标准外,我市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大数据库,打造智慧防汛——乐陵基层预警平台,构建多层级、网络化、全覆盖的防御体系,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预警平台包括三大系统:防汛抗旱远程会商视频系统一头连着基层乡镇,一头连着上级机关,使上级精神、工作部署、会商结果、气象信息及时传达,遇到疑难杂症,国家、省、市、县、镇五级专家可实现同步会商。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利用系统监测数据,防汛人员可对灾情趋势作出精准判断,一旦有情况,只需把工作要求、预警信息编辑成手机短信,同步转化为语音信息,由无线广播发布预警,方圆几公里都能听到,遇险情可实现人民群众快速转移。水雨情自动监测查询系统通过水雨情监测站点,可实时监测水雨情。从监测大屏上看到,数据每5分钟更新一次,当降雨量达到一定值后,就显示为红色,提醒观察者注意。
  该平台的建立应用,形成了强大的防汛数据库,实现传统防汛向“指尖上”防汛的转变,极大提高了防汛效率,掌握了防汛主动权,进一步保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顶层设计 压实责任 备战汛期

  “入汛以来,我们在防汛准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不利因素还有很多,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联动,强化措施,压实责任。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近期召开的全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动员部署暨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大山如是说。
  据专家分析,今年汛期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多二至五成,且乐陵地处平原区,河道坡度较小,一旦遭遇暴雨,排水时间较长,不易泄洪。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就开始部署汛期各项工作。3月份成立防汛抗旱指挥部,由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大山任指挥,市政府、市武装部、市应急管理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常务副指挥,市政府办公室、市大数据分析研究中心、市政府调研室、市气象局、市武警中队、市消防救援大队主要负责同志任副指挥,市应急管理局负责同志任秘书长,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和有关企业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
  防汛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必须集合全市力量。崔风凯介绍,为形成抗汛合力,市委市政府在成立指挥部的同时,要求各部门根据自身职能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我市防汛抗旱工作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的通知》等文件,落实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分级、分部门责任制、包工程责任制等,明确各类防洪工程主体,确保责任人汛期不断档。
  为确保汛期期间不出问题,我市制定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汛期值班制度,实行“领导带班、科室听班、全天值守”的汛期值班值守方式。要求每班值班12小时,每天8时和20时交接班;每班人员包括1名带班领导、 1名听班科室人员及值守人员数人。“值班组分为应急响应值班和紧急情况值班。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防汛预警或应急响应期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全体人员24小时值班值守,带班领导及听班科室成员在市应急指挥中心集中办公;当出现强降雨等紧急情况时,市防办视情启动局相关业务科室联合办公机制,局相关业务股室人员备勤值班,工作时间在单位备班,双休日、节假日在家中备班,备班期间不能离开中心城区,要保持24小时联络畅通。”崔风凯介绍说。不只是市应急管理局,市水利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住建局、消防救援大队等有关部门也实行值班制度,积极备战汛期。
  市委市政府进一步严肃防汛工作纪律,规定汛情紧急时刻,各主要领导、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奔赴一线坐镇指挥,因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的,将依法依纪进行处理。□本报记者 于斌 本报通讯员 郝坤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