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魂 点燃梦想

席家小学的特色课程丰富多彩。 贾鹏摄


  如何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希望之星在学校升起?如何成就每个学生腾飞的梦想?乐陵市用脚踏实地的行动给出答案:建设充满爱的校园,打造业务过硬、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全体教师把立德树人作为神圣使命,用爱为教育注入灵魂,点燃学子的梦想火花。
  得益于此,乐陵市形成了全市上下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的良好生态,教师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

感情留人 校园充满爱

  “开学以后,学校每天为我们发一包牛奶增加营养,高考的那几天,每一科开考前都给我们发一瓶‘脉动’饮料。 ”对十几天前刚从乐陵一中毕业的高三学生菅蓉萱来说,高考前的那段时光非常难忘:从4月15日结束超长假期返校,到7月10日高考结束,乐陵一中所有高三学生连续在校的87天中,时刻被学校和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感动着。
  不仅对学生给予细致入微的关爱,我市教育系统和各学校还在衣食住行等细节上为教师提供贴心服务,打造充满爱的学校环境,让教师成长有奔头、学生成长有关爱。
  今年28岁的宗林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家在滨州市惠民县的他,如今却深深地爱上了乐陵、爱上了自己的学校。2017年,从西北民族大学毕业两年后,追随已在郑店镇中心小学当老师的女友,宗林参加了乐陵市教师招聘考试,到郭堂小学当了一名音乐老师。
  郑店镇是乐陵的一个偏远乡镇,2016年以前,最让学区主任卞磊头疼的,就是“留不住人”。由于位置偏、条件差,每年市里通过招聘分配给这里的不少年轻教师,坚持不了2年就会想办法离开。“住得差,吃不好,年轻人受不了。”卞磊感慨地说,所幸市里及时采取了措施。 2016年起,乐陵市将对教师的关爱细化到吃、住、行等细节,所有城乡学校食堂实行“零利润”供餐、周转公寓“零支付”入住、校车“零票价”乘坐,像郑店镇这样偏远的农村中小学,还专门开辟了“临时小伙房”,方便老师自己做饭,切实提高教师幸福指数。
  “我住的教师周转房距离学校20公里,学校就安排专车每天早上接,下午下班送,非常周到贴心。 ”宗林说,正是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亲如家人的关爱,让他和家在外地的其他同事找到了归属感,认定了乐陵这个“第二故乡”。
  一系列关爱措施的落实,让越来越多的教师以校为家,找到了职业价值感,越来越多的教师不仅追求职业的成长,对教育教学工作也充满了激情和感情,带着真情投入工作、关注学生。在朱集镇的小学,老师们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发动家长力量成立家庭协作互助组关注留守儿童,每个小组由3至5名学生组成,每周日,小组内家长轮流带队,组织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学有学伴、玩有玩伴,生活充满乐趣,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在乐陵全面铺开。

制度选人 敬业蔚成风

  1992年出生的王璐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工作仅3年,就能当选一所小学的校长。
  让王璐璐这样的年轻教师有尽快进步机会的,是我市推进的人事改革。2017年,我市出台《乐陵市教育干部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面向全市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并建立后备干部、校长人才库,对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专业培养,促其快速提升。 2018年12月完成第一批30名后备干部的选拔后,2019年暑假,9名后备干部走上校长岗位,成为第一批“出库”的后备校长。
  去年7月,我市以学区为单位对所有小学学区校长和中学副校长岗位进行公开竞聘上岗,全市共有196人竞聘136个岗位,其中114名原任校长成功竞聘,22名原任校长落聘,22名一线骨干教师走上校长岗位,王璐璐就是其中的一位。通过竞聘,基层校长的人均年龄由44.4岁下降至42.6岁,大学学历人数占比由56%提高到64%,新聘校长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专业素质等方面都有了新提升。
  33岁的宋倩原是实验中学的骨干教师,因始终保持上进的心态,去年参加了全市基层校长竞聘,成为市中街道康庄小学的校长。“我们学校共有32名教师,大家非常团结,工作劲头都很足。 ”宋倩上任后,勇于创新管理,对学校发展目标进行量化分工,塑造特色校园文化,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同,学校很快面貌一新,不久前获得山东省第二届文明校园提名。
  通过实施乡镇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校长职级制改革、后备干部选拔、校长竞聘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我市逐步建立起“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教师选拔任用体系,让能者上高位、善者上好位,为求上进者铺台阶,让爱岗敬业者受到尊敬。近年来,全市涌现出一大批区域名师,其中1人被评为省特级教师,30人被评为德州市教学能手,146人获得德州市教育成果奖。“公平的考核机制、良好的培养体制、公平的竞争环境,让每个老师都爱岗敬业,满腔热忱地投入工作,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乐陵开元中学校长高智生深有感触地说。
  孙俊香2008年从山东师范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毕业后,通过招考进入乐陵一中当老师,因考试成绩优秀,工作第一年就进入高二教数学,受同事们工作热情的带动,她时刻保持上进的态度,在老教师的带动下很快进入工作状态,成了学生的“知心姐姐”。“老师们业务过硬,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对未来成长的一些规划也给出科学的建议,孩子非常信任老师,有些不愿和家长说的心里话,也愿意跟老师讲。 ”菅蓉萱的父亲菅维升高兴地说,孙俊香老师教了女儿2年数学,孩子就和她成了“闺蜜”,孩子毕业离校以后还和老师相约聊天。

以文化人 以德育才

  校园面积不大,风景却与众不同。走进朱集镇中心小学的人,都会被这里浓郁的“文化味”吸引:从唐诗宋词到中医中药,从古代长城到京剧脸谱,从诸子百家到琴棋书画,围墙上装饰的图案彰显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恐龙雕塑、电机二胡、日晷计时、老树墩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完美结合;枣核手工、根雕艺术、种植园地等极富本土特色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日前省教育厅发布的乡村温馨校园建设优秀案例学校名单中,朱集镇中心小学光荣上榜,成为该校今年初入选第二届省级文明校园后获得的又一省级殊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培养就是‘培植精神,养育人格’。”市教体局局长韩文龙介绍,“我们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体格强健、精神刚健,有创造活力、有人格魅力的人,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找到自己的航向,实现人生梦想。 ”
  我市中小学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开设特色课程、开展特色活动、塑造校园文化,以文化人,以德育才,让学生成人成才。以“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为目标,制定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选修课程三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框架。在中小学实施“六个一”工程建设,对音、体、美、信息技术、书法进行专项指导,建立指标体系进行专项考核;开设红色课程《冀鲁边精神》,加强红色教育;进行课程改革试点,通过市、乡、校三级教科研团队的协同指导,努力打造课改特色学校。
  阜平小学自建校以来,就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在教授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德育教育及学生社团建设,舞蹈社团、合唱社团、剪纸社团、足球社团等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郑店学区每年都举办丰富多彩的艺术节,激发师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加深对中华文化艺术的理解和参与,让学生张扬个性、施展才华,在活动中认识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
  朱集镇席家小学秉承“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通过家校共育,拓宽教育途径,培养造就学生的成功人生和幸福未来。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校园文化,开辟学生实践园,由师生共同劳动参与,见证生命成长;楼道文化以“五好教育”为主线,即算好题、写好字、说好话、读好书、做好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新时代好少年。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精神,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学风、教风、校风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对教育学生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全人格、发扬传统文化有重要作用,也是学校与学生之间不可或缺的感情纽带。
  花园镇后刘村的何妍妍,2005年从花园中学毕业,先后考入山东师范大学读本科、山东大学硕博连读,2018年博士毕业后在齐鲁工业大学任教。虽然离开家乡多年,她却始终不忘母校、感恩老师,经常假期回校看望老师,并给学生作报告。她深有感触地说:“花园中学的老师教会我知识,也教会我树立远大理想,让我从一个农村孩子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实现了梦想,我要像他们一样,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本报记者 胥爱珍 本报通讯员郝坤 庞建磊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