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绿色循环养殖产业链


  从创业养鸟,到转型养虾,再引进东亚飞蝗拓市场,孟氏渔业董事长孟凡佳一步步走上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8月28日,在共青团中央、农村农业部组织开展的第十一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评选活动中,共青团德州市委推选的乐陵市孟氏渔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孟凡佳,经过层层遴选、资格审查、大众评审等环节,最终脱颖而出,荣膺这项荣誉称号。

决意创业 放弃留学回乡养鸟

  孟凡佳1990年出生,铁营镇东营村人,从小便对养鸟十分感兴趣。 2012年,还在青岛理工大学读大三的孟凡佳决心创业,在对观赏鸟市场进行风险评估后,便回家乡搞农业养殖。也正是那一年,孟凡佳收到瑞士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孟凡佳说:“作为家中独子,父母对我有很高的期望值,希望我留学回国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谋一份体面的工作。得知我要回家养鸟后,父母万分不解和反对,但我心意已决,用自己积攒的3万元开始了创业生涯。 ”为了不和父母彻底闹僵,孟凡佳申请了入学延期,开始专心致志在家养鸟。
  就这样坚持了8个月,正当种鸟将孵化,鸟场开始产生效益的时候,由于管理不善,很多鸟受到严重惊吓,从此只下蛋不孵化。“当时连饲料钱、工人的工资都负担不起,只能继续借钱重新开始。 ”孟佳凡说,之后他又引进了一批种鸟,在精心照料下,初见规模,鸟场开始慢慢好转。
  然而,2013年的一场禽流感又让观赏鸟市场一度低迷,各个鸟场都在想方设法低价拋售,寻找生机,之前四五十元一只的种鸟四五块钱就能买到。当时孟凡佳也在考虑要不要抛售,但冷静下来后,他又进行了大量市场研究,发现山东的疫情并没有想象中的严重,只是受牵连了。孟凡佳感觉这或许是个转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开始大量收购种鸟,没想到出奇顺利,只要一两元就能买一只鸟,甚至有人提出只要他帮忙把鸟场打扫干净,就把所有的鸟以及鸟笼鸟食都免费送给他。短短一个半月时间,孟凡佳几乎没花多少钱就把济南、德州市场上的观赏鸟全部收走。不管“种鸟”有没有患上禽流感,他都坚持每天消毒打疫苗精心照料。
  禽流感疫情一过,各大养鸟场都需要购回“种鸟”,孟凡佳当年就赚了80多万元,成为他创业生涯的第一桶金。
  接下来的经营过程中,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孟凡佳,在市委市政府的协调下,他获得了信用社的50万元贷款。利用这笔资金,孟凡佳的事业迅速发展起来。“如果没有这笔贷款的助力,或许我还在逆水行舟,艰难前行,所以我一直感恩市委市政府对我的帮助。”孟凡佳说。

转型升级 改养南美白对虾拓市场

  几年下来,孟凡佳意识到观赏鸟养殖市场的局限性,“禽流感算是躲过了一劫,可是下次呢?爱鸟人士买鸟后二次消费间隔时间太长了。他开始考虑转型。
  经过市场研究,孟凡佳发现我市盐碱地比较多,养殖其他品类的产品比较困难,南美白对虾成为他转型的切入口。2014年,孟凡佳成立了乐陵市孟氏渔业科技有限公司,(上接1版)并在当年承担了山东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优质鱼产业项目。项目区位于铁营镇,占地3425亩,开发养殖水面1585亩,配套建设沟、渠、路、桥、涵、闸、水、电管理房等基础设施,主要进行南美白对虾、河蟹等优质水产品的无公害养殖。
  开始孟凡佳不懂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技术,于是他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网上发布消息,将所有的池塘免费承包给养殖户,条件是只承包给有10年以上南美白对虾养殖经验的人。这对一个养殖户来说,意味着承包100亩以上的池塘一年可以节省20多万元的租金,很多人抢破脑袋找到孟凡佳承包池塘,而孟凡佳的目的就是学经验、学技术。
  一段时间后,孟凡佳发现,养殖场的芦苇长得非常快,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快就会遮住阳光,影响对虾的生长。2017年,孟凡佳引进了东亚飞蝗进行养殖,基地采用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农业”模式,自主开发改造,逐渐形成了“上虫下渔”的立体循环养殖模式,养殖系统不对外排放养殖废弃物和尾水,串起了绿色循环生产链。在规模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同时,发展东亚飞蝗养殖和蚂蚱鸡养殖。在对虾产生的粪便上种牧草,然后将茂盛的牧草喂给东亚飞蝗,东亚飞蝗产生的粪便又用于喂养池塘当中的鱼和虾,还可以将东亚飞蝗作为饲料用于养鸡,培育有机蚂蚱鸡,形成滚雪球式的产业辐射带动、传动、链动效应。整个养殖系统生态化,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目前,该模式已被全国多地学习引进。
  “企业在发展,思路需创新。 ”孟凡佳说,现在他又将目光锁定在农业观光旅游上,准备发展休闲渔业,逐渐推进企业向第三产业方向发展,真正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落到实处。

团队合作 众人拾柴火焰高

  “今天所取得的这一切,要感谢团队的力量。 ”孟凡佳说。大学刚毕业时,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当孟凡佳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几个有着创业想法的同学也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就这样,几个有着新思想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创业之初,孟凡佳派出3个人外出考察,出去考察的3个人在5天时间里去了北京、河北等地,算上油费、过路过桥费、住宿和吃饭才花了800多元。“为了省钱,他们晚上就在车上睡,饿了就吃馒头咸菜,其实每个人的卡上都有在公司预支的钱,但他们都理解公司创业初期的艰难,绝不浪费一分钱。 ”孟凡佳说。
  平时不忙的时候,大家在一起学习交流新的想法;忙的时候,无论几点,工作不完成不会休息,遇到困难大家围在一起讨论,深入分析。无论晚上加班到多晚,第二天每个人依然会准时上班。
  沟塘清淤、鸟场扩建、优质鱼项目施工、温室大棚改造……所有大项目都是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的。优质鱼项目施工时,晚上需要在项目区盯着,冬天零下10多℃的环境里,没有房子,没有电,周围几公里也没有人住,晚上只能在车里睡,但每个人都抢着在工地守夜,没有一个人抱怨艰苦。孟凡佳说:“这就是团队的力量,拥有这支优秀的团队让我感到骄傲,我们想干事,能干事,也能干成事。我们会带领更多大学生创业,帮助更多的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更好地回报社会。 ”□本报记者 赵治红 本报通讯员 郝坤 李伟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