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市:扶贫路上,一个村民不落下

市扶贫办工作人员走进冠丰果蔬种植合作社大棚,了解辣椒种植情况。记者 于斌 摄

铁营镇东亚飞蝗大棚内,饲养员正在喂养飞蝗(资料图)

□本报记者 于斌 本报通讯员 郭敏

今年10月底,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关于表扬2018年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乐陵市荣获“2018年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为德州市唯一。

今年以来,我市围绕年底实现基本脱贫这一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根基和主要措施,同时推进探索金融扶贫、公益岗扶贫、孝善扶贫等方式,建立脱贫长效机制,打造扶贫队伍,真正改善贫困户生活。

抓产业促增收,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这个辣椒品种是从甘肃地区引进的,个儿大、辣味儿足,十分受市场欢迎。” 11月1日,在花园镇周家村冠丰果蔬种植合作社大棚内,该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社长刘延明说。

据介绍,周家村以前就有种植大棚的基础,但是规模较小,销售渠道较窄,形不成市场竞争力,种植户只能够温饱。为改变这一现状,2010年,冠丰果蔬种植合作社应运而生,由刘延明带头,为村民谋福利,几年下来,合作社越办越红火。

2016年,花园镇党委负责人找到刘延明,想通过合作社带动全镇贫困户脱贫,刘延明当即答应。“由镇上出一部分资金对合作社大棚进行扩建改造,每年收入拿出一定份额分红给贫困户,这样既能扩大规模和影响力,又能带动更多群众致富,何乐而不为呢。”刘延明说。2016年7月,他带领有意愿包大棚的村民到河北参观学习,引进甜瓜种苗进行种植,当年喜获丰收。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引进茄子、辣椒等蔬菜,采用多元化种植模式,使全镇近600名贫困户年增收800元。

大棚为贫困户分红,还能带动就业。周吉胜是该村的贫困户,因为需要照顾孩子一直在合作社打工,据他介绍,现在年底不仅能多分红,每个月还有工资,这大棚对他们来说就是宝贝呀。

“产业项目扶贫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们鼓励各镇街立足本地优势,成立合作社和引进企业项目,提升群众收入。”市扶贫办副主任王玉强介绍说,不仅是花园镇,铁营镇引进南美白对虾和东亚飞蝗养殖项目每年为贫困户增收近千元,朱集镇成立枣产业合作社也成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主力军。

“除去各镇街本地项目,今年以来,我市分别投入1018万元、 974万元,重点实施中广核20MW农光互补项目和金亿奶牛专业养殖合作社项目,截至目前,两项目收益287万元,全部分配到户,覆盖贫困人口1838户。”王玉强说。

“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

“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把贷款办下来。多亏了这笔资金,我的企业又活过来了。”乐陵鲁川辣椒调味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

据介绍,该公司坐落于孔镇镇,前段时间,由于需要大批量进货,公司资金周转出了问题,急缺一笔资金,但因质押物不够,贷款十分困难。他找到了镇上,镇负责人对接市农商银行,为企业办理了“富民生产贷” 90万元,解了企业燃眉之急。“贷款不仅及时,还能帮助镇上部分贫困户增收。”孔镇镇扶贫站负责人说,该项贷款一年后将带动该镇18名贫困人口年均增收2500元。“富民生产贷”是金融扶贫的一种,可实现银行、企业、贫困户三方共赢。王玉强介绍, 2016年5月,我市根据《山东省小额扶贫信贷贴息和风险补偿操作办法》制定出台了《乐陵市金融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并确定中国邮储银行乐陵支行和山东乐陵市农村商业银行为金融扶贫合作银行。脱贫攻坚以来,我市小额扶贫信贷累计发放贷款金额1.1亿元,惠及贫困人口1426人,其中共有61家企业申请“富民生产贷”,共发放99笔贷款,位列德州首位。“扶贫要像投资,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王玉强说,我市在把产业扶贫作为根基和主要措施的同时,积极开发多种扶贫形式,创新探索金融扶贫“委托代管”模式,建立了“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四位一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根据各地实际创立“村级扶贫专岗”,实行“贫困户+贫困户”模式,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挥余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目前全市已开发岗位431个,对1206户贫困户进行了有效帮扶;全面推进孝善扶贫,将儿女尽孝与镇街补贴相结合,目前该扶贫模式覆盖全市适龄贫困人口90%以上,为每名老人年均增收1320元……“我们与烟台开发区结成帮扶对子,双方坚持高位推动、真情互助,就扶贫工作已召开联席会议5次,与烟台企业共建885亩食用菌大棚项目,近期达成了1000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真正实现共赢互补。”王玉强说。

狠抓帮扶队伍,建立长效机制

“扶贫路上我们不能落下一个村民。”这是年初我市扶贫战线全体干部对党委和组织部门作出的郑重承诺。我市按照产业发展、项目配套、帮扶措施“三到户”的原则,将精准识别工作贯穿整个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做实做细,在全面掌握贫困户情况的基础上,坚持量体裁衣、因人因户施策,摸排走访、宣讲政策、排忧解难,各贫困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扶贫长效机制,项目是基础,队伍建设是保障,必须抓好人这一根本,切实发挥帮扶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力军作用。”王玉强说。“来到这个村,我就是这个村的人。搞不好这里的党建工作,贫困户脱不了贫,我坚决不离开!”这是市蔬菜局派驻花园镇杨顶村党建特派员王吉侠刚来到村里时说过的话,村民至今仍言犹在耳。

去年4月,我市下派1095名党建特派员,肩负着抓党建、促脱贫的艰巨任务。“杨顶村是两区同建村,刚来到村里时,党组织成员年龄较大,力量比较薄弱,还有5名贫困户,还面临上楼,情况比较复杂。”王吉侠说。经过不到1年的帮扶,王吉侠不光将班子配齐,更是理出了建设蔬菜大棚的新思路,并积极争取资金113万元,上马了农业特色产业和水产养殖项目,建设钢结构蔬菜大棚4座,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万元,为每个贫困人口增收1500元以上。

不仅如此,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市不断加大督查力度,每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情况进行月调度,对返贫风险较高、脱贫难度较大的贫困户进行分类施策,确保及时准确。继续坚持把宣传工作作为重要抓手,总结推广扶贫工作中的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切实提高知晓率,营造良好氛围。定期开展扶贫培训会,邀请先进工作者作典型发言,讲经验、说做法,提升帮扶人员工作能力和信心,今年以来,我市开展培训8场,组织各级党政干部、扶贫干部、村党支部书记等2013人次。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