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的乐陵实践

农民画家交流绘画心得
群众参观金丝小枣博物馆
大孟村农民画家介绍自己的作品。记者王志伟摄


  

提 要
  有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到“一乡一展馆,一村一展室”;
  有乡村文化活动阵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做到“一乡一礼堂,一村一舞台”;
  有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传承保护民间技艺,做到“一乡一园区,一村一产业”;
  有乡村道德模范引领,树立良好社会风尚,做到“一乡一楷模,一村一乡贤”;
  有专门文化管理队伍,提升文化服务效能,做到“一乡一组织,一村一专人”。
  经过长期摸索,今年,我市提出了以乡村振兴为中心,以百姓文化需求为导向,让乡村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创新推出乡村文化工作“五有十个一”标准,重点打造南部生态区乡村文化振兴高地,以点带面呼唤“文化回归”,围绕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表面展示向深度挖掘转变、要素流出向要素集聚转变,努力建设乡风文明的现代化新农村。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但乡村文化建设绝非简单的输入。乐陵人不断在田野上、村庄中找回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迈出振兴枣乡乡村文化的新步伐。

人才留在乡村

  在“建育管”一体化中探索“以村民为主体,增强获得感”的培养方式

  “农村文化的振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喂食’型的文化给养,‘大水漫灌’式的文化输送,早已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需要重新发现乡村、挖掘乡村。这些工作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 ”4月8日,在2018年市乡村文化辅导员(农民画)培训班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房绍良近乎感慨地说起此次开班的目的。
  这是今年第一期农民画培训班,由市文广新局举办,一期培训5天,30余名来自各乡镇的农民画家代表和爱好者参加。市文广新局全年计划安排这种培训班20余期,以点带面在全市推广普及农民画。
  普及农民画并非心血来潮。今年1月29日,“中国山东乐陵农民画展”在澳门科技文化中心开幕,共展出孟家社区14位农民的90幅画作。他们的作品稚拙可爱,风格简洁明快,充满生活气息和枣乡风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由此一展,叫响了“乐陵农民画”的口碑。“农民画要发展、要成气候,还要靠引导。 ”房绍良介绍,他们计划在“建育管”一体化中探索“以村民为主体,增强获得感”的培养方式推广农民画,让文化人才像种子一样传播。
  我市通过“一乡一组织,一村一专人”中的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这个组织,以及社区(村)配备专职文化体育管理员这一专人,在各乡镇(街道)建立农民画工作室,同时强化教育辅导和常态化管理。“农民画”在我市并不是个陌生词。我市紧紧围绕“中国画枣村”这一特色品牌,不断加大“枣乡风情”和冀鲁边抗战为主题的绘画创作,在百枣园风景区“乐福州”创作中心成立了“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乐陵写生基地”,为农民画创作奠定了基础。相继成立了朱集镇八里庄画枣村、胡家街道孟家社区农民绘画室、丁坞镇杨盘宋代杨家将群英展农民绘画室等10余个创作室,拥有会员300多人。
  村民贾西亮作为丁坞镇的农民画家代表参加了培训班。他对推广农民画充满了信心,他介绍,在丁坞镇老年大学,村民绘画学习班已开设半年,原来村里老人闲时爱打麻将、打扑克牌,自从有了农民画学习班,大家每天准时来学画,如今学画人员达27名。“有了老师指导,现在大家心气很足,打算好好学习,参加比赛拿个奖回来。 ”他说。

创意落在乡村

  从“眼耳鼻舌身意”全方位打造传统文化感知体验系统

  “看到这些老物件,我好像又回到了儿时,看到奶奶盘坐在土炕上纺线的场景……这个记忆馆,留住了我们村庄的根,也留住了我的心。”清明节期间,已在北京定居的张长云带着孩子回乐陵老家后,一起参观了位于西段乡西赵村的乡村记忆馆后发出感慨。这个500多平方米的乡村记忆馆,老式电话、缝纫机、二八大梁自行车、织布机、竹筐、耙子、土炕、耧车……这些老物件,勾起了她浓浓的乡情。
  在乐陵,各种珍藏着乡村记忆的记忆馆是人们最流连忘返的地方。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朱集镇借助金丝小枣主产区和原产地的区位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了枣乡记忆馆;享有“中国帆布之乡”美誉的寨头堡乡,依托帆布生产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优势,建起了涵盖纺织业发展历程、乡镇历史等在内的帆布记忆馆。此外,八里庄村还建起了中国画枣村展览馆、东赵村建起了年画馆……全市县乡村三级历史文化展示平台达50多处。
  “但这还不够,我们的目标是‘一乡一展馆’‘一村一展室’,而这些展馆、展室并不光展示,而是要从‘眼耳鼻舌身意’全方位打造传统文化感知体验系统。 ”房绍良如是说。
  今年,我市计划在完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在每个乡镇(街道)建成至少一处具有当地文化底蕴特色的历史文化展馆;社区(村)至少建成一处具有当地文化底蕴特色的历史文化展室。
  无论乡镇(街道)展馆还是社区(村)的展室,都坚持“源于百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围绕当地特色,从“衣、食、住、行、用、艺”等多个方面展示淳朴厚重的枣乡乡村民俗和民风。同时注重打造“体验”环节,让每名参观者到展馆或者展室,都能摇摇纺车、举举锄头、学学草柳编等,通过参与其中增强对农村生产生活的体悟。

传统根植乡村

  “新楷模”“新乡贤”培育区域道德文化品牌

  乐陵,人杰地灵。
  从东汉大书法家朱登到明朝淡泊明志的名臣宋槃,从发动了抗漕斗争的清朝农民起义者郑淳到爱国抗日名将宋哲元,只要在每个村子走一走,村民们就会如数家珍般讲起本村、本地的那些名人故事来。“这就是我们打算推行乡镇(街道)‘一乡一楷模’的建设基础。 ”房绍良表示。
  按照工作计划,每个乡镇(街道)要从本地历代社会名人中推选一位德行高尚、享有崇高威望的贤达人士,作为当地的人文精神楷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人选可以是本地的历代贤士,也可以是为家乡解放牺牲的烈士等彪炳千秋的人物,通过深入挖掘整理他们的优秀事迹和精神内涵,形成文字撰述,通过设立碑、亭、室等广泛传播,大力宣传。
  如果说“一乡一楷模”中的楷模多是过去的人物,那么在社区(村)推行的“一村一乡贤”中的乡贤多为今人了。如今所提到的“乡贤”即在社区(村)中至少推选出一名本地或在外工作、有道德、有能力、有威望、讲奉献的“新乡贤”,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新乡贤”可以是退休返乡的工作人员,可以是反哺家乡的成功人士,也可以是在乡村创业的城里人。
  建立乡贤队伍是我市立足吸引人才回流所推出的一项新政,因为人才回流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我市打算充分发挥“新乡贤”在农村社会中的价值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矛盾化解、促进发展等重要作用,提升乡村文化工作水平。“文化是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乡村振兴也是追求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紧盯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融合、发展、繁荣这条主线。”房绍良表示,从工作角度来说,有理念是前提,关键抓落实。他们将围绕唤醒植根于乡村居民心灵深处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继续探索、创新,使乡村崇老爱老敬老的孝道文化、邻里守望相助的乡土文化及乡村熟人社会基础上保留、衍生和发展的各类优秀的精神和价值理念、民俗礼仪、生活方式等文化要素在乡村居民心中全面激发、升华、传承和发展,不断蓄积起乡村振兴的内生活力。

共同参与文化兴村

□钟伟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但要实现乡村的文化振兴,着力点在哪儿?依靠谁?谁来支撑或推动?
  不可否认的是我市目前城乡区域差距依旧较大、农业农村现代化依旧薄弱,乡村文脉的传承与创新亟待引起社会的重视,因此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绝非某个人或某一群体能胜任之事。它需要全党、全社会、全民的共同参与,需要各系统、各群体、各阶层的齐力推进。
  我们要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合力推进,围绕乡村文化工作“五有十个一”标准,培养更多本土乡村人才,推行“一村一乡贤”吸引更多人才回流,建立更多“展馆”“展室”留住乡村的根……通过延续乡村的文脉,让人们过上一种延续着历史与传统、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希望、握得住幸福的枣乡美好生活。□本报记者 钟伟 赵治红 本报通讯员 郭书昌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