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唢呐响

高书峰

在我老家,乐陵的东南方向,刘武官那边,大家都直呼唢呐为喇叭。喇叭结构简单:哨、气牌、芯子、杆、碗,却表现力强,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深受人们喜爱。以往,村民家里婚、丧、嫁、娶时,总是少不了它的身影。

我小时候,经常看见喇叭班子,那是有红白喜事的人家从外村请来的,人们称之为“吹喇叭的”。农村白事隆重,家家户户都雇用这些人;红事反而简单,有的人家用,有的不愿意花这个钱,响上大喇叭就够了。

吹喇叭的艺人不是村村有,我们那就没有,离得最近的也二十里以外了。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种营生,种地之外的额外收入,他们也爱好这个,不单是为了赚钱。农闲时,吹喇叭的艺人们会聚在一起切磋,冬天找个空房子,夏天找片树荫,你吹喇叭、我拉二胡,敲锣的敲锣、打鼓的打鼓,熟悉老曲、练习新曲,敞开嗓子使劲唱,乐在其中。

民间喇叭班子是松散的组织,人员不固定,常常是一家人:爷爷、儿子、孙子齐上阵,兄弟、妯娌、邻居一块来。热热闹闹大半天,一天下来,赚个几百上千元。每次来多少人呢,十个人左右。下请帖的人家(又称东家)找到他们,如果得空,喇叭班子主事人会当即应承下来。一些出名的民间喇叭班子很抢手,经常是几个村的红白喜事撞在一天,谁家下帖早,就去谁家,晚一步,你去找别人吧!

要是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这就是大家伙儿的事,可以说是人人参与,即使啥也帮不上,最起码捧个人场。还有些邻村人,男女老少赶来凑热闹,有时,里三层外三层,把民间喇叭班子的“大棚”围得严严实实。红白喜事搭大棚是必须的,夏天遮日头,凉快;冬天挡寒风,暖和,有时旁边还要架上劈柴烧。棚子下面支着两张简易的木头方桌,桌子上摆着糖茶、酒菜、零零散散的乐器。

在这种民间乐班里,喇叭是主打,一个人吹,一群人配合,紧锣密鼓,忙而不乱,夹杂着村民的喝彩声,甚是热闹。要知道农村“事上”要的就是动静,不怕吵!越吵越好。看得人越多,吹鼓手越卖力,但不是一天到晚都“可着劲”吹,那得累死头牛!一天当中,他们也有起伏,时而激烈,时而缓和,笙歌间作,劳逸结合。

根据几百年来的经验,他们设了三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段,早上,吹鼓手落脚,收拾麻利,摆好阵势,吹拉弹唱,好不欢快!声音传出好远好远,顺着风走,五里地之外都能听见。第二个高峰在十一点左右。这个时候,不管是白事、红事,亲戚朋友、乡里乡亲,该来的差不多都来了。第三个高峰,若是红事,就在新媳妇进家门之时,你可以听到《百鸟朝凤》;若是白事,就在饭前“开丧”时,只见孝子贤孙,披麻戴孝,白花花一队人,子孙们痛哭流涕。

艺人们擅长的曲目也不一样,有些人吹传统曲子:山东吕剧、河北梆子、河南小调,其间都会结合当时流行的歌曲,吹奏出悠扬的旋律。乐器声伴随着村民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声浪似要把大棚掀翻。

如今,随着移风易俗的开展,红白事不再有唢呐声,但吹唢呐并未衰落,现在俨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方式。这不仅因为其表现力强,更因这里面蕴含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喜怒哀乐,还有那说不清道不尽的乡愁。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