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改行侦察兵

一九四二年四月下旬,日伪对边区实行“铁壁合围”“梳篦战术”,在边区党政军驻地宁乐边一带,反复进行奔袭扫荡。在这种空前险恶的局势下,上级决定,把燎原剧团一部分年龄太小的团员,分散隐蔽到群众家中;年纪大一点的分成两支小分队,由剧团张团长和陈琮分头带领活动。

四月三十日,陈琮率领的六人小分队来到大桑树西北面的南皮县张家庄。当时,边区党委、一地委和各县机关干部早几天陆续转移到这里,因为小分队只不过是一些“大孩子”,而且手无寸铁,陈琮找到一地委机关,要求和地委一同活动。但地委考虑到机关庞大,易被敌人发现,“孩儿剧团”随着活动反而更不安全。这时,传来情报,明天日伪军要对边区实行大规模的“铁壁合围”。地委决定,各机关人员分散转移。夜里,剧团小分队来到离张家庄三里外的野地里过夜。五月初的原野上,青纱帐还没有形成,深夜里很冷。六七个人坐在高粱地里,警惕地东张西望,等待着一场殊死搏斗的来临。

大约深夜二时,在小分队南方二十里左右的地方燃起一堆火,紧接着,四面八方一堆一堆的火焰燃烧起来。陈琮根据以往的经验认为,敌人已经四面包围了这个地区,只等拂晓发动进攻了。他决定趁夜里冲出包围圈。他们分成两组,一组由陈琮带领向西突围,一组由年龄稍大的高光带领向西北突围。

高光他们跑了十几里路,碰上了边区子弟兵团的一个连,这个连正由团长刘鸣平亲自率领突围。刘团长听说他们是燎原剧团的,就让他们跟上连队,并且命令连长,一定保护好高光他们的安全。

刘鸣平是一位老红军,右腿负伤残废,凭着丰富的战斗经验,他对敌情作了精确分析:敌人的目标是消灭我主力部队和边区领导机关,只有趁敌人尚未开始进攻,包围圈还没有收缩的时候,出其不意,猛冲出去,才能避免被包围消灭的危险。果然,当他们选择好敌人的空隙,猛冲过去时,敌人虽有所察觉,但觉得不像主力,只是呼喊几声,并未开枪,也没有追击,怕过早接火,引起我主力部队的警觉。

他们刚刚突出重围,背后便枪炮齐鸣,敌人开始缩小包围圈了。这时,天空下起大雨,他们不敢停留,到天刚蒙蒙亮时,进入东光县铁道附近的一个桃园中,才坐下来休息。

事后才知道,这次日军“铁壁合围”,一共是三道包围圈。兵力分成十人一组,每组配备一挺机关枪,各组相隔很近,互相策应,包围圈越小,火力越密集,三道包围圈如同铁箍。尽管这样,我们的部队还是在敌人刚开始收缩包围圈时,就分散冲了出去。

这次日伪军“大扫荡”进行了五十多天,损失最大的是我机关和地方部队。一地委书记杜子孚、专员石景芳、组织部部长邸玉栋、边区文救总会主任吕器壮烈牺牲。还有几个县的领导机关,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以后,剧团小分队一直随着连队活动。他们发现连队的侦察员处境最危险,必须单枪匹马地深入敌占区活动,很容易被捕牺牲。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连里侦察排的八名侦察员,接连牺牲了五个、逃跑一个,侦察排名存实亡。高光他们三人见状,便一齐向刘团长请求去当侦察员。最后,刘团长只答应了高光的要求,其余两人因年龄小而没有批准。

连长发给高光一头小黑驴,一支花口小手枪。高光自己去和老乡换了一套补丁叠补丁的破衣服,用泥土把脸抹脏,打扮成一个庄稼汉,便开始了侦察工作。

连队住下后,高光便跑到敌人据点附近,监视敌人动向;碰到扫荡的敌人,就暗中了解有多少人、几挺机关枪、多少支步枪等。

他还经常到各村群众家里,争取群众帮助,因为听说他是“孩儿剧团”的,也都很喜欢他。他还到一些伪村长、伪镇长家里去了解敌人情况,曾多次把刘团长的亲笔信送往大桑树一带的边区司令部,无一次出现意外。

几个月的侦察员生活,使高光依赖别人、要大人照顾的心理彻底消失,一个开门就脸红、大姑娘似的人成了侦察精兵。由于他的机智勇敢表现,刘鸣平团长任命他为侦察排长。

秋后,日伪的大规模扫荡逐渐结束,高光小分队又被送回活动在大桑树一带的边区文救总会。这时边区被分割封锁,三里一岗楼,五里一据点,又宽又深的封锁沟,把根据地分成了一块一块的孤岛。部队也都化整为零,隐蔽活动。到了十月,燎原剧团被迫解散,团员们都另外分配工作。高光被分到烽火报社工作。大伙也都奔向新的工作岗位。(本文摘自《乐陵抗战那些年那些事》)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