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桥


  善化桥村现位于乐陵市市中街道,因村南善化桥而得名。善化桥原名善人桥,是一座历史较早的古路桥。乐陵市内横贯东西的马颊河,旧时水流湍急,两岸百姓往来多有不便。明景泰元年(1450年)乐陵知县蒋昂,率邑人辅刚等下桩实土成桥。清顺治三年(1646年),崔永村(即崔古黄村)善人崔明祚连续数年通过化缘筹资翻修,桥面用檩木排列,铺秫秸覆土而成,以碌碡和枣木做桥墩,有13个孔,分南七北六。桥建成后,崔善人请人把捐款人的姓名刻在桥头上,以作感念。人们为了感念崔善人化缘建桥的义举,就把此桥命名为“善化桥”。
  康熙五十七年、乾隆六年,善化桥又两次翻修。数年下来,桥附近建起了十几个大车店,桥的南端还有“泰山庙”和“地藏庙”。桥上平时耕地种田、走亲访友的人络绎不绝,逢年过节更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民国时期,由于多年失修,桥石破坏,交通阻遏,常常有人蹚水过河,不幸溺死。宋哲元的二弟宋春元给住在天津的母亲写信,向其述说善化桥毁坏,交通中断一事。沈太夫人获悉后,立即派人送来三千大洋,运来建桥材料和大米等物资,嘱托宋春元抓紧筹备修建。1936年冬,宋春元开始筹备修桥。在修桥过程中,宋哲元曾亲临工地查看指导,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新桥建成。新桥有九孔,桥身用三合土夯实,桥墩用碌碡垒成,桥面用檩条排列,上面铺上芦苇,覆上厚厚的胶土,桥栏用砖砌成。为纪念此事,当地群众请人题写了“宋母桥”三个大字,注明竣工日期,刻于桥头。
  新中国成立后,善化桥的交通枢纽地位凸显,人们又改回了最初的叫法,称之为“善化桥”,延用至今。
(摘自《乐陵春秋》)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