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南下之路

□孙金栋

时光坐标前推到70年前的1948年,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史称“九月会议”,中央领导作出决定,在各解放区抽调得力干部,组成南下干部队伍,准备接管新解放区的地方各级政权。会后,我们革命老区乐陵组织了一支由184名优秀干部组成的“南下”队伍,踏上了随军南下征程。

在这支队伍中,就有我时年28岁的父亲孙玉明。

我的父亲1938年投身革命工作。父亲“南下”后,历任浙江省桐乡县乌镇区长,嘉善县党校校长,嘉善县宣传部长,嘉兴县南湖织布厂党委书记等职务,1967年去世。

父亲过世时我才5岁,对父亲“南下”的经历,我也只是从家人、亲属的回忆讲述中,才有了一个并不完整和详细的轮廓。 1948年初冬,在区里工作的父亲,即将随解放大军南下,就要到县里集合了,我母亲尚不知晓。母亲以为还是像往常一样,不是回区上,就是去县里开会。一进门母亲就看见父亲找这找那地收拾行李。母亲问道:“你要到哪里去? ”父亲就把自己报名南下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同母亲说了。母亲听后抹起了眼泪。他们自1936年结婚以来,总是聚少离多,母亲从来没有任何怨言。父亲是1938年就入党的老党员,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八路军战士,在家的时候少,母亲总是替他担心。也不怪母亲担心,在小鬼子横行的那个年代,父亲曾两度被捕,幸好都没有暴露身份。一次被打入内部的地下工作者营救了出来;另一次被敌人打了个半死,养了多半年的伤才痊愈。父亲也就是在这次受伤后,才与原来的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后来又重新加入了组织。这次到那么远的地方工作,母亲难免担心。父亲看到母亲很认真的样子,拍着胸脯说道:“看你把话说到哪里去了,十多年的夫妻了,这点你还不相信我呀。”“我不信,你走也不要紧,把俩孩子带上,舍我一个妇道人家又带着俩孩子怎么过日子。”母亲说道。“你这不是说孩子话嘛,带着孩子怎么行军工作。你放心,我走后地方政府会安排好你们的生活的,你和孩子会享受军人家属的待遇。往后再困难还能比有日本鬼子时困难吗? ”母亲是通情达理的人,虽说满心不情愿,还是让父亲放心地走了。

前几年,电视剧《南下》播出,我眼含热泪看过之后,对南下的时代背景、行迹脉络、人物命运等,才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而在诸多人物群体中,我又无法想象得出,哪一位与我的父亲相近、相似……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尘埃已堙灭了父亲他们的足迹,在冀鲁边纪念馆唯一能看到的是父亲的名字赫然出现在我市南下干部的名单上。当年,他怀着一腔革命热情,踏上了寄托着个人豪情壮志的南下之路,踏上了为建设新中国背井离乡南下、却没有找到回家之路的征程。

父亲自 1948年 12月份离家,到1949年5月中旬到达第一个落脚地——浙江省桐乡县乌镇,整整用了半年。我想像得出,父亲这一路走过的有山、有水,有苦、有难;父亲这一路洒下的也有血、也有汗……

他所走过的,更是他人生的不平凡。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