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致敬英烈

□钟弦歌

清明前后,安排好工作,挤出时间,乐陵人都要去革命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他们会弯下腰清理墓碑、给孩子们讲讲这片热土上的硝烟和战火、为烈士们送上一捧鲜花、重温入党誓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个有温度的时代,必然致敬英雄。一个有温度的城市,也是如此。

在别的城市里,呼吁让“祭先人”和“祭英烈”成为时代的一种新习俗的时候,在乐陵,“祭英烈”早已成了一种不需要约定就已经俗成的规矩。

“怎么能忘记他们哦。 ”回忆起过去,村里白发苍苍的老人抹着眼泪,“都是一家子人呐,家谱里都是他们的名字,要是还活着跟我年纪一样大了,都该有重孙子了吧。 ”

是啊,看一看,那些烈士里哪个不是咱们枣乡人的闺女儿子、丈夫妻子、父母兄弟……都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脉亲人啊。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身上都传承着英雄的血,清明“祭英烈”已经深深融入乐陵人的血脉传承,一代又一代的乐陵人讲述着他们的故事,讲述着他们和自身的渊源,话语里有缅怀、更有自豪,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叮嘱着自己的孩子:“他们是永远的英雄,清明节你一定要去看看他们,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我们的生活,一定要莫失莫忘啊。 ”

相比那个英烈所处的时代,今天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毕竟今天的人们面对的已经不再是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旧中国,而是欣欣向荣的新时代。过去人担心吃不饱甚至活不下去,现在新时代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了。

但在乐陵人眼里,英烈已经成为他们信仰体系中的人格化象征和代表,是当代乐陵人的集体认同和精神图腾,是他们继续前进的雄浑底蕴和磅礴力量的源泉。

家里孩子在外打拼受了挫折,垂头丧气的时候,长辈们很少给他们讲什么大道理,常常唠嗑过去抗日那些事儿,这些从小在乐陵长大的孩子们百听不厌的故事,过去听起来是新奇,长大后听起来就是震动、是感慨。

在乐陵人的嘴里,这些英烈们都是和他们没有什么区别的人,都是平凡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爱好,有的是侍弄枣树的一把好手,有的是走街串巷的卖货郎,有的是能讲些有意思故事的教书先生……很多人,都是和他们一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关系很亲近,都是出门亲切打招呼亲亲热热叫着自己家长辈“婶子”“大叔”的人。

但是面对敌人的时候,这些人勇敢站了出来,冲在前头。

这些英烈在乐陵人嘴里、心里,都是那么接地气,经常家里一个人讲起来,另外几个人补充,慢慢的,一个个充满血肉的英雄活了起来。“我就是听这些故事长大的,有时候觉得自己面对的那些事儿和那些英烈们面对的差远了……我觉得我还能做得更好。 ”家里孩子若有所思,长辈们都欣慰地笑了。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如今,过去常去革命烈士陵园的乐陵人,渐渐皱纹爬上了额头,但是一年又一年,去乐陵各个革命烈士陵园的人却越来越多了,年轻的面孔也越来越多了,甚至不仅仅是本地人,越来越多的外地人也来了,对着这些慕名而来的人,乐陵的孩子们一个个争着给他们讲自己知道的革命故事,就像当初没有长大的我们一样。

又是一年清明时,烈士陵园里缅怀先烈,在这里始终是庄重肃穆、鸦雀无声的,你看到的只有一个个严肃的面孔和一双双认真的眼睛;又是一年清明时,哪怕对很多乐陵人来说,这些纪念馆、烈士陵园是来了多少次的地方,但在这一天他们依旧要来、要听、要看、要默哀;又是一年清明时,“莫失莫忘。”站在英雄的墓碑前,人们心里都这样默默想着。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