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折柳情

提到柳,自然而然会让人想到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以孩童的口吻,把春风人格化,既赋予了柳枝的诗意,又赋予了春天的活力,灵动而雅趣。

然而,在古代,柳往往与送别有关,似乎柳就是送别的标志,这无形之中给柳平添了几分迷离凄美的色彩。因此,在当时,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当要远行时,势必会有一方从柳树上折下一枝柳枝赠与即将远行的人,既表达双方之间情意绵绵,情谊深厚之情,又体现双方依依难舍之意。

关于折柳,曾有这样一个传说,在汉代,战争较为频繁,民不聊生,尤其是匈奴时时侵犯中原,威胁到汉朝的安危,当时汉武帝为了平息战争,派大臣张骞出使西域,希望能够联合月氏夹击匈奴。于是张骞只身前往月氏,在经过多番交流后,月氏首领喜欢张骞为人正直爽快,两人成为好友。临别时,为了表示友好,月氏首领便送给张骞一本《德摩诃兜勒曲》曲谱,张骞将之带回中原。后李延年根据该曲谱作《新声二十八解》,每当亲朋好友离别之时便会吹奏这首曲子,以表示依依惜别之情。之后,一传十,十传百,到了唐朝便渐渐演变成了《折杨柳》,因其“柳”谐音为“留”,于是人们便用“折柳”来意指挽留,这也是“折柳”的起源。

到了后来,人们在离别时,不仅吹奏《折杨柳》表示挽留,更用行动“折柳”相赠以示挽留。隋朝有位诗人在《送别》一诗中这样写道:“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也就是说,好朋友今天就要离别了,我无以相送,如今只有多折几根柳枝送给你了,但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才会回来。

盛唐时期,折柳就更加盛行了。如诗人王之涣在《送别》中写道:“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从这首诗可知,诗人曾一次又一次地折柳为友人饯行,离别之苦,真是不禁让人心生悲戚。

后来,即使不折柳,只要看见柳就会勾起人们的情思,勾起人们的悲戚之情。如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高适的《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等等。无不体现了诗人因送别时,看到青青柳枝,想到离别之苦,于是不禁悲从中来的难舍难离之情。

柳,从古诗中走来,走成一首曲,走成一首诗,走成了人们离别的牵挂与思念。

□林金石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