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亏是福 诚信为金

□荣艳

我的父亲是一位朴实的农民,没读过什么书,没出过远门,更不懂得人生的大道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田间劳作只给了他黝黑的皮肤和沟壑纵横的脸庞。就因为他那黑黑的皮肤和与生俱来的正直无私的性格,村里人送他一个绰号——“黑包公”。就是这样一位农民,在我的眼里却像一座伟岸的大山,给了家人最坚实的依靠;也正是这样一位农民,用他的一言一行指明我人生的方向。

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每一家都过得不富裕,温饱是勉强能满足了,可是钱却家家户户都不够用。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邻里之间为了一只鸡、两棵菜吵吵闹闹弄得一个村子都知道的事情并不鲜见。那时父亲总是一边干着手里的活儿,一边小声嘟哝着:“吃亏是福,钱财没了还可以再挣,面子没了花多少钱也买不回来了。 ”如果我和弟弟或者母亲在旁边,他还不忘再加上一句:“你们可不能和他们一样啊,丢人! ”就这样,我和弟弟从小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别人的东西一概不碰;自己家地里少了几个嫩玉米,丢了几个大茄子,丢了也就丢了,从来也没计较过。再后来,就有人给我们家里送一捆豆角,抓两把花生……其实大多数的人是懂得知恩图报的,我家这么好的邻里关系应该就是父亲所说的“福”吧。

一直默默无闻、老实巴交的父亲终于在1995年的那个夏天,做了一件“大事”。村里一个刚20出头的哥哥学人家倒卖西瓜,不成想第一趟拉瓜,就遭遇了事故,车翻进了路边的沟里。当时人被紧急送往医院,经检查是颅骨粉碎性骨折,情况十分危急,需要立即安排手术,然而手术费却成了一大难题,亲戚朋友一筹莫展。生命攸关之际,父亲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你们再继续想办法,我回村里去发动捐款。 ”在当时,“捐款”的事很少听说,父亲话语一出,在场的人面面相觑,立即就有人质疑父亲的想法:“行吗?有人捐吗?谁家也不富裕,过日子都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能往外捐吗?”“试试吧! ”父亲回到村里,在广播里向父老乡亲说了医院里的情况,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顷刻间,全村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涌向村中央,你一百,我五十,就连最穷的一户人家也捐出了他们仅有的两块八毛钱——那是他家女儿早上卖废品刚换来的钱。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全村捐款三千多元,父亲捧着这笔“巨款”,捧着的是一条年轻的生命,更是全村乡亲们对他的信任。那个哥哥终于康复出院了,一家人对乡亲们感激不尽,有个爱说笑的伯伯说:“我们捐款啊!第一是因为舍不得这个在我们眼皮子底下长大的孩子;第二,我们相信‘黑包公’的为人,别人组织啊,我们还不放心呢! ”从那件事以后,父亲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目不识丁的父亲不会华丽的语言,他的“吃亏是福,钱财没了还可以再挣,面子没了花多少钱也买不回来了”,我给他翻译过来不就是“宽容、正直、诚信”吗?

在父亲的感染下,我和弟弟也从小拥有了这一信念:宽容待人,正直无私,诚信经营。现在的我们也已步入而立之年,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也都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一群可以信赖的朋友。

周末回家,我的一双儿女和两个侄子围坐在老父亲的身边,听父亲讲着年轻时的故事。看着这温馨的画面,我想在四个幼小的心灵里,家风的种子已经发芽了吧。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