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英烈余志远□市党史史志办公室


  余志远,原名张汉卿, 1917年出生在黄夹镇邸家村一个农民家庭。余志远小时候家中经济条件比较差,常常受地主、恶霸的压迫和欺侮。有一年,他的爷爷在场院里干农活,村里的恶霸勾结土匪,公然在他们家麦场里放火,这件事深深刻在了余志远幼小的心灵里。他10岁时决定不在村里地主开办的学校读书,一个人到外村上学,13岁考入县立高级小学,从那时起,他就立志长大后要为民除害。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放弃张牌小学校长的身份,投笔从戎,参加了由乐陵中心县委书记杜步舟组织的抗日自卫队。余志远投身革命的行动对周围知识分子的影响很大,许多人看到连校长都当了兵,也纷纷加入了革命队伍,使共产党领导的乐陵县第一支抗日武装得以迅速发展。 1937年8月13日,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六团在黄夹镇北街宣告成立。余志远随六团转战于盐山、庆云、阳信等地。
  1938年夏天,余志远受组织委派,离开部队担任了乐陵黄夹区(七区)民众动员委员会主任,并在此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职期间,他每日早起晚睡,忙个不停,帮助各村组建抗日自卫队,把乐陵的抗日活动推向了高潮。
  1938年8月9日早晨,十几个日本鬼子和一个汉奸闯进余志远的家里,把他父母都抓起来带走了,并让他弟弟给他带话,说不投降就杀了他的父母。听说父母落在鬼子手里,余志远万分着急,但想到抗日大业,他还是镇定地告诉弟弟,他会想办法把父母营救出来,但绝不会向敌人投降。为保证他的安全,组织上把他由七区调到五区,并放出风去说张汉卿已经牺牲了,还伪造了一座坟墓,让敌人真假难辨。敌人信以为真,放了他的父母。从那时起,他取“志向远大”之意将自己名字改为余志远,继续抗日。
  1941年1月,上级委任他为乐陵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县大队长。那个时候余志远备受当地人民拥戴,老人们亲切地叫他“志远”,青年们称他“老余”,小孩们称他“余叔”。当敌人获悉乐陵的抗日县长就是当年黄夹区区长张汉卿时,立即悬赏重金,通缉捉拿。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余志远的抗日决心。他充分发动群众,带领乐陵县政府机关和独立营打击敌人,全县的抗日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成绩显著。 1942年底,余志远被冀鲁边区战时行政委员会评为“模范县长”。
  1943年2月,日本侵略者调动沧州、盐山、惠民、宁津等地的敌人长途奔袭,对乐陵进行大规模的“铁壁包围”。 4月,余志远带部队转移到邢官庄时被敌人扫荡队包围。余志远和几个战士被困在一个院落的北屋里。正午时分,余志远的几个战友相继牺牲,屋内只剩下他和一名通信兵。余志远数了数剩下的子弹,又把身上带的文件和笔记本烧掉。这时又有三个敌人冲进院内,端着刺刀往屋里冲,余志远连开三枪,敌人当场毙命。敌人知道被包围的是余志远后,更加疯狂,声嘶力竭地叫喊:“余志远,投降吧,皇军会给你个县长做。 ”见劝说无效,几个敌人从侧面爬上屋子,一边扒房顶,一边劝说他投降,余志远镇定地验了验枪,发现只有最后一颗子弹了,他咬破手指,在墙壁上写下“生前不能孝父母,死后鲜血为国流,嘱我抗日众同志,踏我血迹报国仇”的悲壮诗句,然后将枪口对准自己的胸膛,以身殉国。那一年,余志远年仅26岁。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