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蒿三章


  春雨潇潇里,大地上密密麻麻的野菜,绿蛾子飞动与爬行一般,对我们显然是鲜活的诱惑。采野菜、食野菜不但诗意十足,也同我们内心蕴含的传统观念密切相关。仔细说来,国人迎春食野菜,提纲挈领从食蒿开始,而且以食蒿为正宗——白蒿、清明蒿和野艾蒿,这固定的食蒿三部曲,埋伏着一种宗教般的本草情感。
  春天吃野菜,中原人最重视早春吃白蒿,相比之下,那比它还早的面条棵、荠菜等等,都要礼让它,有道是“正月茵陈二月蒿”。说是正月,可往往因为闰月的原因,正月也是挺靠后的。我倒觉得,用早春凌寒而花的望春玉兰为标志,阳历2月底或3月初,它是一岁吃蒿的消息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时连绵绿草,仿佛春水漫漶大地,而菌子一样白蒿的嫩苗,非碧绿,乃灰白色的,丝丝缕缕紧贴漫坡和高岗地出生。挖白蒿不比别的,需要格外用心才有收获。这两年,城市严格市容管理,小摊和流动摊贩消失了,沿街叫卖茵陈白蒿的郊区人不见了,可茵陈白蒿还是有的,左邻右舍那卖菜的小铺,转一下手,都还要争卖茵陈白蒿。我记得2003年茵陈白蒿的价格,二元一斤,比鸡蛋略贵。而今年最早的茵陈白蒿,开口就要十二元一斤,是鸡蛋的四倍了。直到春分前后,杂花生树,地草深密,白蒿变大变绿了,才落到五六元一斤,但仍然比鸡蛋贵。
  吃茵陈白蒿,首先可祛除湿热,平肝利胆,是春来养生的第一灵草。但今人和前人食用方法多有不同。按《食疗本草》的方法,唐代人切碎了用醋调着吃。清朝的贵族与雅士,则擅饮茵陈酒。文人曰茵陈有除旧布新之义,每年除夕饮茵陈酒,传说是老北京的第一佳酿。现在,河南开发有茵陈饮料。但是,论春来换胃口,贯通肠胃,我们吃茵陈白蒿,一直是拌面蒸着吃,大碗吃,吃它个肚饱痛快。夜宿之后,排便通畅,一年的肠胃血脉也畅通了。年轻人还要加料水调,放咸盐和香油。有的太离谱,加上肉丝一块吃,明珠暗投怪心疼人的。上年纪人和知味者,认着那蒸白蒿的原味吃,什么调料也不加,贪的就是这一口土地与草蒿混合的味道,满满春气息。天人合一,才是吃茵陈白蒿的最高境界。
  春分之后,春风骀荡,天气平稳回暖,玉兰开到最盛时——紫玉兰、黄玉兰、红玉兰、二乔玉兰混合着竞相开放。淮河长江流域,从豫南直到鄂东与江西,不仅紫藤、玉兰、泡桐竞相开放,还有满山如火如荼的映山红。江淮之间,有米有麦,历来百姓米面共食。大别山区的河南新县人,这时上坟祭祖,要将白蒿还有鼠麹草或野艾蒿,混合拌在米面二粉里蒸,叫蒿子馍馍或蒿子粑粑,上供给先人吃,自己也吃。遵从古训,清明吃蒿子粑粑,当地人说可以把鬼气带走。大别山远接幕阜山,由豫南而鄂东,农历的二月十八到三月三,鄂东大冶人要过“土主会”即菩萨节,大家奋力抬着菩萨游行,搞接力赛,同时村里比赛堆粑山,“印子粑”讲究“一白二清三酥”——以籼稻为主,掺入适量的糯米,这些米都是最好的米芯子,用碓臼成粉,取“粑模”印成粑粑;绿粑特地加艾草、鼠麹草,有花鸟虫鱼与龙凤猪羊各种图案,一并堆成高高的红绿粑山祈福。清明时节的江西婺源,不仅是看油菜花的胜地,烂漫的紫云英也开满备耕的梯田。这时,年轻的媳妇带头提着竹篮子,在绿满坡陂的地面上,专门找别名叫清明草的鼠麹草。接着家家淘洗鼠麹草,要和了米粉做清明粑,又名黄草粑的。当地人说,吃了清明粑,大人小孩才一岁平安。周王在《救荒本草》里列举十余种可食之蒿,其中所记的花蒿,注家皆以为就是鼠麹草。《河南野菜野果》记它的别名,叫引火草和清明菜,但豫人的吃法略有不同。
  清明之后春老了,先花后叶的玉兰花也过季了。春夏之间,常青的玉兰树,广玉兰与白兰花接着开花。人在旅途再出发,从赣南继续向南,过了古梅关来到五岭之南的粤东地区。闽粤四季常青,但人们同样遵循四季轮回的规则。常青的树木此时才交替换叶完毕,潮州西湖边的白兰花树,叶腋里新开了一层层白玉色或象牙黄的花,精巧的小花仿佛牙雕似的。西南人叫它缅桂花,广东人直接叫它白玉兰。已经是准备过端午了,潮州的大街小巷与路口,整齐排放着类似铁皮柜模样的柜台,白天用于青菜与草药交易,当地人不叫药材叫青草药。夏天来了,五月古称恶月,传说的瘟疫将要流行,人们食艾食青草药养生护生。客家人居多的潮州人说,每年端午来临,地上的青草绿草,只要是风可以吹动的,都是可以食用,都是可以养生的。果然,我看见公园里来来往往、从山上下来的中年人与老年人,人人手持一把青草,有的是艾草,有的是与艾草相近的青蒿与乱蒿,这在我看来不能吃的,他们却带回家,做当地最有名的艾麹,还有用艾草煮粽子的。艾草入药和入馔,孟诜在《食疗本草》里说:干艾叶或浓煎艾叶,都可以治疗金疮、崩中与霍乱,能止胎漏。“春初采,为干饼子,入生姜煎服,止泻痢。三月三日,可采作煎,甚治冷。若患冷气,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弹子许。”可是,北方和中原人目前直接食艾草者不多,吃艾的风习流传保留在南方了。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一岁大地锦绣,国人食蒿的仪式一以贯之,从中原地区拌面蒸白蒿,到南方人制作蒿子粑粑,再到岭南食艾麹艾粽,不同地域,名字不同,吃蒿的口味相同且一脉相承。□丁燕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