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全域有机更新 全民富美携行

——孔镇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记者胥爱珍见习记者王金刚通讯员贾鹏杨焕霞

隆冬时节,收获的喜悦弥漫在乐陵市孔镇镇的每一个角落:孔府家园项目全速推进,一期建筑主体已完成过半;孔镇镇“吨半粮”创建核心示范区亩产最高达1011.57公斤,单产创乐陵新纪录;越来越多的“沉睡”资源正被盘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源自孔镇镇正加快推进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农村耕地碎片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等问题并存,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此,2019年起,自然资源部部署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2020年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镇建设。2022年初,孔镇镇被确定为德州市唯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镇。

“我们坚持全域统筹,以群众满意为工作导向,稳妥有序推进土地整治,提高土地集约节约水平,对闲散废弃地进行开发利用,有效盘活‘沉睡’的土地资源,探索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乐陵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专班主任、乐陵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峰说。

政府主导群众参与 美丽乡村建设新探索

距离孔镇镇政府不远处的孔府家园项目建设现场,一栋栋徽派风格的二层别墅正“拔地而起”。扎钢筋、架模板、铺路面……施工人员正争分夺秒抓紧施工,力争早日完工交房。孔府家园一期工程占地面积101亩,68户即将达到入住条件,其余183户完成主体工程;孔贤家园一期工程占地面积82亩,已具备开工条件。

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高位推动和科学机制保障。2022年6月3日,乐陵市成立孔镇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专班,抽调各相关部门骨干人员进驻孔镇镇,建立起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同配合、顺畅有效的推进机制,加快推动项目用地、质量安全管理、房屋选配等工作。

在孔府家园项目建设中,作为专班工作人员,乐陵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专业委员会主任王三峰、市政协经科提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孙吉豹、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科科长张书通几乎“住”在了现场,每日到工地巡查,全力指导、调度项目建设,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

“广泛的群众参与是我们顺利开展工作的保障。”孔镇镇党委书记韩晓刚说,前期,他们组织工作人员入户征求群众意见,加大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相关政策的宣传,引导农民了解并参与到全域土地整治项目各个环节,尊重和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收益权。初拟了项目施工工作方案后,特别是对楼房的户型设计、分配方案进行多次讨论,达成了一致意见。

按照先建后拆原则,强化试点探索,孔镇镇选择镇驻地、张桥2个点位启动社区建设试点。搭乘国家政策的东风,孔镇镇针对农村闲散宅基多、村庄空心化的现状,用活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试点整村土地整理,建设新型居民社区,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在辖区内闲置宅基、废弃工矿坑塘较多的50个村,有序开展闲散地盘活利用。目前,对第一批11个自然村已完成统一综合申报,进行储备建设。

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构建利益联结新机制

已经跟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吕门楼党支部原书记吕廷良,今年迎来了自己的“新生活”——受聘于乐陵市土地开发整理有限公司,成为一名负责管理土地的“上班族”。

“国企参与土地流转后,付给村民的流转费有保障,我们这些管理人员按劳动拿工资,旱涝保收。”吕廷良说,土地流转给国企后,耕、种、管、收由国企全程统一管理,大大提高了土地效能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水平。

孔镇镇作为乐陵市“吨半粮”创建核心区,土地集中流转能让良田成方连片,为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提供了更大空间。

“我们以全域土地整治为契机,创新探索‘国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流转模式,即通过动员群众入股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村土地集中起来,统一流转至市属国有企业,以200至300亩耕地为标准方田,由市属国有公司统一发包流转给专业种植合作社进行集中管护经营,实现‘种、耕、播、肥、防、管’全生命周期运转。”韩晓刚介绍说。目前,全镇89个自然村党支部全部领办成立合作社,已流转耕地3.5万亩,其中整村流转4000余亩。

依托土地流转新模式,孔镇镇在实践中探索出了“1+ 4321+N”利益联结机制,由村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为农户设置每亩1000元“保底”资金,根据种植收益,按照农户40%、村集体30%、国企20%、合作社人员10%比例进行二次分红,村民还可获得小麦补贴、合作社和周边企业务工等“N”种多元收入。

不仅如此,孔镇镇还健全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指导,定期举办“田间课堂”“粮王课堂”培训,助力实现“六统一”目标。同时,探索“藏粮于肥”,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发挥万科华育、壹号土猪、东源家庭农场等畜牧养殖项目优势,形成“粮食生产、提供饲料—畜牧发展、产生粪肥—有机肥处理、反哺粮食生产”的种养循环生态农业产业链。

2022年上半年,德州市“粮王”花落孔镇镇,亩产小麦778.7公斤;3.5万亩“吨半粮”核心区玉米平均单产851.58公斤、单产增幅9.8%,小麦平均单产651.3公斤、单产增幅7%,粮食平均单产1502.9公斤,达到“吨半粮”标准。

闲置资源变身“聚宝盆” 拓展乡民共富新路径

秋收时节,在孔镇镇晨航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墙外,被一片金黄的稻田围绕,微风吹过,稻穗摇摆,一派丰收景象,与远处几间标准式的厂房遥相呼应。谁曾想到,以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盐碱地”。“多亏党委政府的好政策,带着我们想法子、蹚路子。”看着成片的土地“变废为宝”,附近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原来,西井子、李黄家等村因部分耕地地势低洼、易涝积水,导致盐碱地偏多、农作物难以生长。“之前农村宅基地大量闲置,这些坑洼地、盐碱地也成了‘沉睡’的资源。全域土地资源整合的实施,激活了农村闲置土地资源,让老百姓更多地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孔镇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孙涛表示。

低效土地、闲置土地等公共资源应收尽收后,如何更好地用在刀刃上?换思路才能有出路。盐碱地、荒地不长庄稼,干脆让它“长”产业、“种”企业。各村广泛动员村民将盐碱、荒地入股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一将入股土地流转给招引来的畜牧养殖企业,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通过有效利用“沉睡”的土地资源,大大提升了农村发展空间、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

目前,孔镇镇连片整理了730余亩盐碱地、荒地、其他低效用地,成功吸引万科华育种猪、壹号土猪、东源家庭农场等大型畜牧项目落户建设,村民每亩地可增收300元以上,有关村集体年增收总额可达60万元以上。项目的落地,不仅为附近村带来了租金收入,更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据初步统计,已有200余名村民实现了就近上班。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