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种”蚂蚱 荒林养鸵鸟

——西段乡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多元模式促增收

村民在收蚂蚱

记者胥爱珍通讯员龙晓峰汪晨晨

核心阅读

西段乡引导农民入股合作社,为参加农村劳务互助社的劳动力提供统一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和水平,让在家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村集体富起来。

在乐陵市西段乡的不少村庄,一说种地的事儿,村民就皱起了眉。“大家都愿意种地,可是咱这白沙土不适合长庄稼,水浇条件也比较差。”西段乡小岔河村村民卜凡营道出了大家的“愁事儿”。

种地收入低,村民只能想办法外出打工挣钱,自家的耕地有的流转给别人种,有的干脆荒着无暇顾及。这可要不得!西段乡党委、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跑遍各村,摸清底数和情况,因地施策做好土地文章,带动集体、农民双增收。目前,已在西段乡小岔河村探索出一条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增收的路子。

党支部引领

乡村发展有底气

今年54岁的孙林刚是土生土长的西段乡岔河村小岔河人,从小看着长辈在家种地,赶上风调雨顺还好,遇到雨水少的年景,白沙的土质就因灌溉难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产。2004年担任小岔河村党支部书记后,孙林刚暗下决心,要破解村民的种地难题。可经过多年的努力,起色并不大。直到2020年,村里尝试引导农户用土地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科学化、规模化、特色化种植、养殖,才抓住了村里土地经营的关键。

“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种植是正确的路子,我们必须坚持下去。”孙林刚说,村民尝到了合作社的甜头,对合作社的工作也越来越支持。去年底,乡里推动村庄融合发展,岔河村便将大小岔河两个自然村的1300余亩设施农用地(林地)从农户手中进行统一整合,入股岔河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与孟氏集团达成合作,由孟氏集团进行蚂蚱养殖,每亩地每年保底土地分红1000元发放给农户,孟氏集团再将养殖基地的每年10%的利润作为盈利分红由合作社按照村集体三成、农户七成进行分配,实现了企业、集体和农户三赢。

“集体有了收入,也有了为群众办实事的底气。”孙林刚说,今年,村里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拆除了村内的残垣断壁,清理了下水道和卫生死角,路灯也将更换为太阳能路灯,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

合作社带动

破解生产用工“两头难”

5月19日一大早,孟氏集团山东佳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西段基地负责人刘宇航就打电话给孙林刚,告诉他当天要找7名男工喂养蚂蚱,晚上要找15名女工进棚收蚂蚱,要求年龄50岁左右,干活认真仔细。不到半小时,刘宇航就收到了孙林刚的回复:“工人已经全部找到,随时可以进棚。”

“作为一名基地负责人,我最怵头的事就是和一家一户的农户打交道。”刘宇航感慨,公司在其他地方建立基地时,从流转土地到寻找工人,都需要自己去解决。因为涉及每家每户的利益,很多事情沟通起来费时费力,不仅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有时还产生矛盾。“岔河村建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村劳务互助社,让我们完全不需要面对这些问题,非常省心省力。”刘宇航说。

西段乡党委副书记王志介绍,为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生产、用工两大难题,乡党委引导岔河村党委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创新成立了农村劳务互助社,将村内有劳动能力的村民纳入互助社,通过统一组织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水平。

“以前找活干还得到处打听,现在家门口就有了东亚飞蝗养殖基地,我们学会了养殖技术,随时就能通过村里的合作社去基地工作了。”55岁的村民肖立芹高兴得合不拢嘴。

农民变工人

一人获三份收入

家里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卜凡营却比种地的时候更忙了。因为他租赁了一个蚂蚱养殖棚,每天打草喂蚂蚱忙得不可开交,自家棚里的活忙完了,他还去公司的棚里干零活。

“以前种着自家的5亩地基本是靠天吃饭,现在地全入股给合作社养蚂蚱、种牧草了,靠自己的双手努力,能有三份收入。”卜凡营算了一笔账:土地入股分红费每亩每年1000元是“板上钉钉的”;由合作社担保,自己无抵押直接租赁的东亚飞蝗养殖大棚,按照每平方米一茬产1公斤蚂蚱,一年一个大棚企业直接回购并扣除租赁费后,利润能有4.5万元;再加上平时自己通过劳务合作社干点零活,一天能挣120元。

目前,不仅小岔河村的部分村民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变,有了多份收入,其他各村也在因地制宜探索,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培育村民和村集体的增收渠道。比如张梁村东崔支部南集体的12亩林地常年荒废,他们就探讨林下禽类养殖,购买了鸵鸟、火鸡、珍珠鸡等多种品类禽类,试养成功后,按照村集体土地入股,由“雁归工程”回引人才张建敏现金入股10万元、其他村民合资入股10万元,股权均分成立了百禽园养殖合作社,建成集禽类观光、特色养殖、特色民宿、农家乐于一体的康养综合体,带动村民、集体增收;王家村依托党支部领办农业种植合作社改良薯类品种,去年将传统的红壤地瓜种植改为了小蜜薯品种,市场供不应求,就在今年5月份薯苗种植前,辖区又有30余名村民以200亩土地入股,共同探索党建促乡村振兴新路子。

“‘装满在家村民的钱袋子’,是乡党委、政府一直在思考、破解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一村一策’,探索更多符合实际、可复制、易推广的村强民富之路。”西段乡党委书记尹振芳表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