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复活”助企业轻装前行


  “因为有失信记录,企业想贷款都很困难,多亏了信用修复机制,帮助我们修复了大部分失信记录,解了我们的大难题。”近日,乐陵市恒通运输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建明说。该公司主营普通货运、货物专用运输、大型物件运输等业务,由于管理上的疏漏,交通行政处罚较多,造成失信。市发改局联合市交通运输局对企业进行约谈,并派专人进行帮扶,目前,该企业因前期14条交通行政处罚造成的失信记录正在修复中。
  我市在政务、商务、社会、司法四大领域全面推进诚信建设,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让“信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同时,建立更加完善的信用修复服务机制,积极引导、督促、帮助企业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助力失信企业“纠错复活”,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惩戒与纠错并重

  “我一直以为公司汽车有了违章,交上罚款就可以了,谁知还对企业信用有这么大的影响。”王建明说,多亏市发改局和市交通运输局及时下达通知,进行了一系列信用修复,否则别说是贷款,连出行都会受影响。
  市发改局局长王艳介绍,当前国内不少地方都建立了联合惩戒机制,使失信主体“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当然,也有不少失信主体能够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修正错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帮助企业进行信用修复就十分必要了。
  所谓“信用修复”是指失信主体在一定期限内主动纠正违法失信行为、消除不利影响,向失信行为认定单位提出申请并经审核同意,由信用平台对所归集的信用信息进行相应适当调整的过程。王艳称,信用修复主要是针对无主观故意的轻微或一般失信行为,涉及特别严重的违法失信行为不能退出“黑名单”,不能解除失信联合惩戒和结束失信信息公示。“我市建立信用修复机制,针对一些轻微或一般失信企业进行帮扶,尽快消除其失信记录,这样不仅能挽救一个企业,更能让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
  失信主体根据失信行为的严重程度按照相应的程序,可以申请信用修复,删除不良记录,去除信用“污点”。为帮助企业减轻因失信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今年以来,我市从服务企业的角度出发积极行动,率先构建“及时告知、合规处理、快速修复”的信用修复服务机制,在加强失信市场主体联合惩戒的同时,积极引导、督促、帮助企业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开展有前提、有程序、有限度的失信整改工作,全方位提升企业诚信经营水平。制定《乐陵市行政处罚信用修复指引》,明确信用修复条件和修复流程。同时,建立三级联动工作模式,将处罚数据按部门分解,及时发给各失信企业认定部门,发现企业有未修复的行政处罚信息,安排专人帮助失信主体纠正失信行为,修复自身信用不需上传证明材料的征求企业意见即时修复;需要上传证明材料的,梳理修复材料清单,缩短材料准备时间精准修复,一对一指导上传,减轻企业负担。今年以来,市发改局共帮助7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

政务诚信提升软实力

  为助力“诚信乐陵”建设、营造一流商务环境,我市实施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分类管理、事后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全面加强重点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在办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过程中,推进对诚信企业实施“绿色通道”“容缺受理”等便利措施,对失信企业依法依规进行禁止或限制。
  市发改局还结合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联合相关部门面向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开展诚信知识教育、宣传相关政策。利用电子屏幕播放诚信教育宣传片,重点宣传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在行政审批过程中享受的各种便利。“诚信乐陵”建设率先从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做起,全市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广泛公布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办结时限,接受群众监督。

  “信用作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对改善城市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至关重要。”王艳说,他们将继续抓好顶层设计,补齐制度建设的短板,完善城市信用体系建设,信息和联合奖惩信息归集力度,引导职能部门做好信用核查,同时帮助企业做好信用修复,以信用应用放大信用价值,在全社会弘扬诚信文化,营造守信讲信的浓厚氛围。实行“双公示”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在市发改局信用管理科,科长魏萌登录“信用中国”网站,将新收集的信息进行上传。网站上,记者不仅能够看到乐陵本地企业的信用记录,只要输入企业关键字,全国各地都能进行查询。

  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法律、法规、标准和契约为依据,以健全覆盖社会成员的信用记录和信用基础设施网络为基础,以信用信息合规应用和信用服务体系为支撑,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

  乐陵始终以信用建设为抓手,推动社会诚信持续向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自该项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领域诚信、司法公信建设,启动联合惩戒备忘录,建立跨部门信用联合奖惩工作机制,细化市场主体信用承诺等具体工作举措,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及时跟踪对接完成情况,形成了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

  充分发挥“信用中国”等网站服务功能,归集各部门可公开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推动各部门全面建立信用信息核查使用制度,将查询使用信用信息嵌入行政管理各领域、各环节,实现在政府投资、招标采购、公共资源交易等经济活动中广泛使用。拓宽信息公开渠道,切实实现信用查询、红黑名单、联合奖惩等功能向社会公开共享。

   “目前,我们共收集‘双公示’信息91219条,其中行政许可64152条、行政处罚27067条,为组织部、宣传部、行政审批局、工会、民政局等相关部门提供信用信息核查8500余人次。”魏萌说。□本报记者于斌 本报通讯员 卜倩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