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农家院落“提颜值增内涵”

□本报记者赵治红本报通讯员郝坤

庭院花香迎客来。 6月25日,记者走进黄夹镇殷家村村民殷国成家中,亮堂的客厅里窗明桌净,庭院也收拾得干净整洁。他说:“自从市里发出创建‘美丽庭院’的号召后,我每天都要拾掇拾掇我的小家,地板天天拖、桌子天天擦、院子天天扫,心情跟着也美了。”“美丽庭院”创建工作是我市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延伸,旨在引领广大群众创建“庭院美、居室美、家风美、文化美”庭院。我市通过阵地建设全覆盖、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引领文明新风将家风家教理念融入“美丽庭院”创建工作中,培育家庭成员的家庭美德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阵地建设全覆盖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至哪里。今年4月11日,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揭牌,并在全市17个乡镇同步推进。

纺车、马鞍、夹板、石磨、石碾……走进西段乡西赵村乡村记忆馆,一件件“老古董”不时勾起人们的回忆。“很多东西都是小时候见过的,有些已经淡忘。 ”“让人想起了当年的劳动场景,感觉挺温馨。 ”“它们代表的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记忆和情怀啊! ”前来参观的群众边走边看,抚今追昔,感叹不已。

整合各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打造群众身边的文明实践服务平台,是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的成功实践。“我市充分利用图书室、道德讲堂、多功能报告厅等设施,建设活动阵地,打造服务平台。同时,各乡镇统筹利用镇文化站、村级活动场所、党群服务活动中心、乡村大舞台等现有资源,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侯月霞介绍。“把大道理变成大白话,大家都听得懂、记得住。”如今,张铁锤村村民张雷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常客。他还积极学习,主动申请担任宣讲员,把党的十九大精神、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等理论知识用拉家常、讲故事、顺口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给大家。“宣讲员讲故事,传播的都是新思想、新理念,好听又受用,农闲时间我们常来听。”前来参加活动的村民张福合说。

我市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平台作用,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4’理论政策宣传”等活动,选树道德模范、劳动模范、最美家庭、优秀共产党员、大学生村官、退休老干部等典型人物,打准与群众产生共鸣的契合点,选取百姓身边发生的、看到的、听到的人和事,采用理论+身边故事、理论+衣食住行、理论+文艺表演、理论+农业科技等接地气的形式,把讲堂搬到街头巷尾、社区楼院、村民小组,推进理论宣讲多元化传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遍地开花,涌现了一批像张雷一样的文明宣讲员,他们用身边的故事打动人,用多彩文艺活动感染人,用专业技术知识服务人,把文明送到基层一线,传到百姓心坎。

成风化雨育新风

不久前,在胡家街道孟家社区,举行了一场充满喜庆和浪漫的“零彩礼”婚礼。“我们结婚不要彩礼,因为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感情,婚姻也不能靠金钱来维持,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汗水换取。”新娘郑杰说。

据胡家街道文明办主任梁志强介绍,孟家社区把村民办红白事的标准、流程等规定纳入村规民约,建立了红白理事会,积极倡导新风尚,重点控制天价彩礼、豪华婚礼、高档酒席,避免盲目攀比,用村规民约规范约束群众行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首先要从移风易俗做起,改变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陋习,边破边立。”梁志强说。

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文明户、四德榜评选、好人评选等活动,对评选出的人员制作张贴荣誉门牌,利用节日开展走访慰问,提升其荣誉感。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示范引领广大家庭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新时代新风。

科技“赶大集”为群众讲解科普惠农、特色养殖等知识,免费发放农技资料。

志愿者到敬老院开展关爱老人、奉献爱心服务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为老人们带来欢乐。

如今,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热心公益等文明新风已在我市城乡群众间蔚然成风。

志愿服务显活力

6月26日,孔镇镇“春风”志愿服务队深入齐屯村“四点半学校”开展“爱在心中,感恩更美”主题活动,志愿者们与留守儿童一起阅读、绘画。“这样的爱心活动必须形成常态,我们要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孔镇镇文化站站长王丽娇表示。

志愿者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力量,志愿服务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要活动方式。我市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培育壮大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力量。

实践中,我市各志愿者队伍突出当月特色节日,谋划志愿服务项目,逐月依次组织实施。坚持线上线下相统一,在建好用好活动阵地的基础上,为志愿者开展服务提供指导,为群众学习实践提供便利。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志愿服务项目清单、志愿服务队及联系方式,建立互动窗口,收集整理可服务的群众需要,组织志愿者开展点对点、面对面服务,实现了群众“点菜”与志愿服务“端菜”的有机统一。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